安宁疗护发展历程
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安宁和缓医疗、姑息疗法等内涵具有相似之处,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姑息治疗等统称为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的开创者是英国人桑德丝(Dame Cicely Saunders)。1947年,桑德丝照顾一位年轻的癌症病人大卫·塔斯马,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由于当时医生对癌症病人的疼痛束手无策,桑德丝突发奇想:“不知能否为癌症病人的疼痛做点什么?能否给他们更好的照顾?”于是桑德丝决定为癌症病人建立一个像家而比较不像医院的地方。1948年大卫去世,并将他的遗产五百英磅都留给桑德丝,自此桑德丝便特别关心癌症病人,且继续为她的理想到处演讲,募款。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德、法等发达国家建立起各种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1987年,中国有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2015年11月,国办转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国发〔2016〕77号),提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安宁疗护病床。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医疗机构,开展老年病、康复、护理、中医和安宁疗护等服务。
2017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次就老年健康问题制定国家级专项规划,联合12部门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或医务室、护理站等,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安宁疗护中心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的通知》,明确安宁疗护中心的准入标准、服务管理和操作规范,促进机构规范化建设。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在医疗机构类别中增加了“安宁疗护中心”,进一步加强安宁疗护机构管理。
2019年6月,在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第二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确定上海市为第二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省(市),北京市西城区等71个市(区)为安宁疗护试点市(区)。
2023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关于“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的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扩大试点范围,在全国开展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宿州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地区名单。
来源:市卫健委老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