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族乡村
安徽省现有11个民族乡(场、街道),民族乡村主要分布在沿淮地区、江淮分水岭地区和天目山区。11个民族乡(场、街道)分别是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五河县临北回族乡、颍上县赛涧回族乡、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凤台县李冲回族乡、定远县二龙回族乡、寿县陶店回族乡、宁国市云梯畲族乡、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亳州市花戏楼街道。截至2010年底,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34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9个民族乡地区生产总值达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359.56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64亿元,粮食总产达169941吨。
【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牌坊回族满族乡位于肥东县城以北7公里处,东与梁园镇毗邻近,南与县城店埠镇接壤,西与众兴乡相连,北与八斗镇交界。总面积83.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总人口4384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956人,耕地面积43785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奶牛养殖、苗木花卉生产是该乡主要产业。
【五河县临北回族乡】临北回族乡位于淮河北岸,地处五河县西南部,与凤阳县临淮关镇隔河相望,解放前曾是举世闻名的明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府濠梁城的一部分。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11个村,总人口2736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564人,耕地面积50679亩。临北烫羊是该乡的特色产业。
【颍上县赛涧回族乡】赛涧回族乡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3公里,总面积48.5平方公里,辖6个村,总人口2386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895人,耕地面积27300亩,属于行蓄洪区,属典型农业乡镇,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大蒜、蔬菜等。
【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古沟回族乡位于淮南市潘集区,周边有潘一矿、潘三矿、潘东公司三座大型煤矿,与“单机甲天下”的平圩电厂相邻,淮潘公路过境该乡8个行政村9.1公里,陶古路、祁古路纵穿南北。总面积40.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总人口3312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084人,耕地面积30590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孤堆回族乡位于淮南市西南部,东接杨公镇,南依瓦埠湖,北邻田家庵三和乡,该乡距省会合肥80公里、市中心田家庵18公里,连通合肥、阜阳、寿县的102省道、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总面积38平方公里,辖8个村,总人口1582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348人,耕地面积28362亩,属典型农业乡镇。乡辖瓦埠湖水面1.3万亩,雨水充沛,农业、畜牧业生产条件优良。
【淮南市八公山区李冲回族乡】李冲回族乡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该乡南、西、北三面靠淮河,与凤台县城隔河相望,东南临寿县,东北和大山镇相毗邻。全境东西长7.7公里,南北宽4.9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辖6个村,总人口1739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971人,耕地面积12571亩,属典型农业乡镇。
【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二龙回族乡地处定远县城东南32公里处,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聚居最多的民族乡。全乡辖5个行政村,其中4个回族村,111个村民组,总人口155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700人,回族人口约占76%。总面积4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35亩,属典型的丘陵地带。2001年被列为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重点乡镇之一。
【寿县陶店回族乡】陶店回族乡位于安徽省寿县腹部,位于瓦埠湖西岸,总面积38平方公里,辖4个村,总人口143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714人,耕地面积25040亩。交通便捷,堰陶水泥路横穿乡境,省道203线连接全市最大的内湖码头,东连合淮阜高速,南距新建合肥机场40公里。通讯设施齐全,区位优势明显,地势平坦,资源丰富。
【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地处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北麓,总面积51.3平方公里,辖4个村,总人口605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29人,耕地面积2520亩,该乡盛产雷笋、笋干、山核桃、青梅等多种天然名优土特产及宁前胡、白术等名贵中药材,矿产资源丰富,尤以兰花泥(盆景用)而享誉中外。该乡历史悠久,境内有千秋关、铜岭关、壕堑关、烽火台、炮火台等历史古迹。
【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地处安庆市西郊,隶属安徽农垦集团公司。1851年,为避战乱,市南关清真寺大阿訇马迪顺带领一批回民从大南门迁居老洲马家店,即现在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位置。三益回民分场总人口1889人,其中回民占95%。占地面积近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200余亩。下设五个作业区,九个生产队。
解放战争时期,三益回民船工组成回民支队,支援解放军横渡长江,一些回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支回民支队被授予“伊斯兰”英雄的光荣称号。1988年,皖河农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受到国务院表彰。
【亳州市花戏楼街道】亳州市花戏楼街道是全省形成最早、聚居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街道。当地回族居民有70%以往主要从事牛羊屠宰、加工业,近年来由于屠宰业工业化的发展,回族居民以往的散户屠宰方式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这一传统产业渐渐萎缩,导致大量回族家庭失去稳定收入来源。同时由于教育程度、清真饮食习俗的限制,当地回族居民外出打工存在种种困难,回族居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据亳州市民委2012年底统计,花戏楼街道的少数民族居民中,特困家庭有200多户,依靠城市低保生活的有2000多人。
2013年5月,省财政明确,将花戏楼民族聚居街道纳入省财政少数民族发展扶持范围,自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80万,用于加快亳州市花戏楼聚居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省自2011年为农垦系统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享受民族发展优惠政策后,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办的又一件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