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朱大忠
市人大常委会: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宿州市发改委会同各有关方面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系统梳理了《纲要》实施以来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等进展情况,深入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良好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和风高浪急的多变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下行压力,奋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总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主要目标指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实力更大跃升、科创能力更大增强、改革开放更大突破、民生福祉更大增进、治理效能更大提升等目标,并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方面提出了27项主要指标。总的看,这些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基本达到预期进度要求,主要指标中22项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2项相对滞后,3项暂时无法评估。4项指标提前实现,分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数、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人均预期寿命。5项指标快于预期,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发明专利拥有量、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进出口总额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13项指标序时推进;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2项指标低于序时进度;数字经济占比、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等3项指标暂时无法评估。
(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全链条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高质量创新载体不断涌现,全市共引进院士6人,建立院士工作站6家,共有省级、市级院士工作站各2家。与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开展市级“一室两中心”建设,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1—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近34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0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445家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不断集聚,成功申报省级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招引博士人才195人。26个人才团队在宿创新创业,共引进院士6人,全市现有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个,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1个。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建立“政产学研用金介”七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13家,市级科技孵化器9家,市级备案众创空间18家,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567家,服务创新团队199个。设立1.6亿元宿州市天使基金,打造资本助力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成立徽商银行宿州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类、投贷联动类及综合服务三大金融服务。
(三)强化实体经济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持续增强。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发挥宿州比较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布局,在《纲要》“5+5+N”产业体系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谋划,调整为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数字创意、高端装备5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新材料、现代物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人工智能、轻工5大成长产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持续提升,每年实施200个重点技改项目,技改投资两年年均增长25.95%。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5家、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2家。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提速提效,省级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注册企业达1500家,建成雪龙纤维、阿里迅犀制造2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12个。各县区园区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主攻方向,均形成了一批标志性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持续实施,统筹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工业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项目,培育了阿里迅犀、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砀山龙润堂生物科技等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业态。
(四)高水平打造特色鲜明的云计算产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持续赋能。云计算大数据基地加速建设,云计算产业园建成10万平方米数据中心,机房设计标准T3+(部分达到T4),规划部署1.6万个数据机柜。积极对接国内互联网头部企业,吸引华为云、腾讯、浪潮云、阿里巴巴、网易云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相继落户,提供一站式云服务,持续赋能数字经济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实现全市城区、工业园区、乡镇及景区、国道等重点场所的5G网络全覆盖,5G基站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所有数据中心已实现“三网联通”,宿州电信、联通、移动分别具备2000G、400G、2200G带宽出口,均具备扩容能力。推进淮海智算中心、汴水之畔超算中心、算力互联人工智能算力枢纽基础设施与算力运营中心项目建设,建成智算算力1951.2P,超算算力15P。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绿色家居建材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22年上线运营,已入驻绿色家居企业160余家,接入300余台生产设备实现上云。数字政府建设初显成效,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接入全市64家单位145个业务系统数据编制数据资源目录7681个,数据归集总量78.6亿条,为64个政务部门共享数据超62.2亿条。累计上线身份证、驾驶证、不动产权证等各类电子证照569类4910万张,537个发证服务事项实现电子证照和纸质证照同步制发。市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已正式启动运行,公共服务和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加快实现,开启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模式。
(五)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供需两端结构有效优化、作用有效发挥。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实施,认真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要求,“十个一”“四级”定期调度、市领导包保重大项目等工作机制高效运转,坚持“一周一次规委会、两周一次要素保障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2021年752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5亿元,2022年826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60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23%、117%;2023年上半年,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5.1亿元,计划内投资完成率63.6%。宿马园区中鹰年产360万吨包装纸、顺风光电光伏电池、砀山迈瑞医疗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市高新区佳力奇复合材料智能制造基地、泰盛纸业生活用纸生产等项目竣工投产。宿州市获评安徽省2022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步奖。积极争取中央及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资金支持,2021—2023年上半年,累计发行15批次217.69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支持全市264个项目建设;累计争取保障房、社会事业、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中央预算内资金28.1亿元。消费需求累积释放,“十四五”以来,市县联动发放多期多轮消费券共计4837万元,带动消费12.39亿元。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培育7家钻级酒家、4家绿色商场,推广“老字号”“三品一标”“好网货”等本地特色农副产品145个。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持续完善,全市限上商贸流通主体超1200家。全市县域电商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快递物流配送中心全部建成,布局村级电商服务网点866个,建设高标准电商产业集聚园区9个,入驻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配套企业500余家。
(六)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接续实施,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健全,京沪铁路宿州站建成投入使用,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高铁泗县段、阜淮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宿州民航机场前期工作有力推进,即将进入立项报批关键阶段。宿固高速、徐淮阜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加快,徐砀商高速、宿徐高速、宿遂高速宿州绕城段前期工作提速提效。截至2022年底,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2.13万公里。积极推动跨区域公交一体化,开通7条省际公交线路和3条城际公交线路。内河航道“升级、扩能、沟通、联网”进程不断推进,浍河航道(宿州段)整治工程、新汴河航道(宿县闸至徐岗段)疏浚及灵璧船闸工程已建设完成,宿州港埇桥港区蕲东作业区码头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26.9公里,船舶平均吨位由864吨提升至940吨。全力推进宿州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跨区域调水工程稳步实施,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不断加快,砀山县林屯水库、萧县孤山湖水库等水源调蓄库建设持续推进。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2022年钱营孜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实现当年谋划、当年获批、当年开工,创造了燃煤发电项目从谋划到开工建设的新纪录。凤阳-宿州、淮北-宿州-萧县-砀山段、灵璧-泗县段天然气管道项目前期工作高效开展。电网结构优化升级,能源保供能力不断提高。
(七)关键领域改革持续破题深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民营经济活力有效激发,加强惠企政策宣传落实,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举办企业家沙龙下午茶活动21期、企业家接待日活动16期,分别办结诉求234项、232项,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落实简易登记改革举措,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2021—2022年全市新增注册企业4.55万户。百丽鞋业、林平纸业等7家企业分别入选省民营企业营收百强、制造业综合百强。优化政务服务创优营商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平均赋权县区、园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47项、52项。持续精简办事材料、环节,行政许可类事项压缩办理时限93.8%,“最多跑一次”90%以上,“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达到220余项。创新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持续擦亮“宿事速办”品牌,诉求办结率、群众满意度均超99%。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扎实推进41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109项改革任务序时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实现过会企业1家、辅导备案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省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531家。
(八)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2022年粮食均实现丰产,小麦总产280.45万吨。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263.16万,出栏242.82万;蔬菜播种面积43.29万亩、产量115.52万吨,水产品产量2.08万吨。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9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99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省总量的7.4%,居全省第6位。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全市农村“三变”改革实现乡镇全覆盖,开展村数1244个,入股参与“三变”改革农户18.9万户。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量达5.85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50.26万元。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7万个,家庭农场达到3.47万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38家、位居全省第1。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982家,全程土地托管面积68.2万亩,环节托管服务面积达到3502.41万亩次。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村庄清洁行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0%以上,2022年度38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县级以上文明镇达77个、文明村达742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2022两年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7.72亿元。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市77%的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供养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90元、687元。在2022年度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中我市综合排名全省第三,各县区全部进入“好”的等级,其中泗县排名全省第二,并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九)加快构建融合互补的城乡发展格局,区域协调性显著提升。“大宿城”战略深入实施,构建“一主两星”大宿城空间结构,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打造符离片区、宿马园区2个城市副中心。落实《宿州市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开展城市绿化增量、提升行动,主城区公园游园达到12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7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9.52%。实施城市内涝治理整体工程,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任务。累计建成5G基站7971个,5G信号基本实现市区、县区主城区全覆盖。认真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措施,2021—2022年全市23.4万农业人口落户城镇,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1.3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灵璧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加快建设,萧县入选首批省级县城城镇化建设试点县,2022年县域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8.9%,近年来稳步提升。砀山果蔬食品、萧县功能性新材料、灵璧机械制造、泗县农机装备和汽车零部件等5家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加快建设,2022年实现产值308.13亿元。聚焦建强开发区经济发展“主战场”,2022年,全市7家省级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140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39.3亿元,规上企业个数达1121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2023年上半年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土地83宗、面积4767.66亩,占出让新增工业用地的97.59%。
(十)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生态发展本底持续夯实。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2022年市级统筹安排环保资金1.15亿元、1.09亿元,用于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2023年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已整改销号231个。2023年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43.6微克/立方米、居皖北第2位、同比下降2.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68.5%。强化落实河湖长制,统筹推进“清四乱”工作,清理河道1300公里。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持续加强,主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稳步提升,全市1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69.2%,高于省考暂定目标7.7个百分点。2022年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土壤污染和固废危废防治水平持续提升,农用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人工造林8.4万亩,新增省级森林城镇12个、省级森林村庄69个。完成20个非煤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湿地保护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挖掘存量项目节能减排潜力,动态管理“两高”项目清单,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制定实施《宿州市重点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指导企业做好节能技改。纳入省调度平台节能环保产业项目85个、投资规模超千亿元。全市省级绿色工厂达到10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加速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持续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建设,提升绿色电力供应,新能源装机355.9万千瓦,装机规模全省第6。
(十一)承东启西开放高地加快打造,重大战略势能在宿州叠加释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印发实施《宿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成功签订《合作共建铜山—埇桥(萧县)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框架协议》,持续推进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十四五”以来,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51个,实际到位沪苏浙资金124亿元。全面启动杭州宿州结对合作帮扶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与行政区县结对合作机制,明确杭州市8个城区与宿州市8个县区、市管园区建立结对关系,全部制定出台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或签订合作协议。全市赴杭州实地对接和开展招商活动380余次,杭州宿州产业园区正式揭牌。搭建“飞地经济”合作平台,市属国有企业落户杭州市紫金港科技城,组建异地创新孵化平台。市政府与浙商银行签订金融合作协议,目前已投放信贷17.38亿元,认购市级平台公司短融债2亿元、美元债7000万美元。与中国矿大、河海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融入长三角农业“产学研”合作体系。积极引入沪苏浙优质医疗资源,与长三角医疗机构共有医疗合作项目20个。与长三角地区实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医院达到7120家。积极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2023年上半年,共办理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1385件。深入落实“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开通宿州市至宁波港的铁海联运通道,拓展外贸企业出口通道。2021—2022年净增进出口额超过4亿美元,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过160家,截至2022年底,全市进出口超1000万美元实体企业达24家。
(十二)解民忧暖民心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宿州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21年以来全市共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4500余场次,提供招聘岗位46.89余万个,新增就业人口6.6万人。打造宿速就业品牌,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建成87个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910元、16897元。优化幼儿园布局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支持民办普惠园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6.81%,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园占比达56.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9.21%。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随迁子女入学率实现100%。健全市、县、乡三级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体系和急救医疗网络,应急医疗救治能力不断增强。建立1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1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全市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84%左右,基层诊疗量占比保持在71%以上。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7个、市级重点专科44个。全市现有卫生技术人员36549名,其中高级职称人才占比达到7.9%。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构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市城镇职工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为83.25%,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为72.55%,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合规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为76.48%。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5.53万人,参保率达103.86%,基本实现基本医疗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累计建成6个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文化馆、5个博物馆、3个美术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7处。
(十三)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市实有耕地面积901.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775.71万亩,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分布较稳定。能源安全有效保障,保持煤炭稳定供应,充分挖掘存量煤矿产能,稳步淘汰落后煤矿产能。加大线上线下风险监测预警力度,有效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监测防控“前哨”作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处置泗县“6·26”等疫情,打赢多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建立安全生产行刑衔接机制,安全生产治理体系、责任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健全,铸安行动积极推进,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不断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风险早期识别能力不断提高,灾害精准防御能力持续提升。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始终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度宿州城市信用指数排名全国第一,成功创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市信用平台和门户网站综合性能居全国城市第10名,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全国特色平台网站”。建设宿州市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宿州信易贷平台),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市信易贷平台已入驻18家金融机构、超20万家市场主体,发布99款金融产品,累计授信总额922亿元,实际发放贷款812亿元,其中信用贷款157亿元,信用赋能中小微企业作用初步显现。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采取“网络+网格”模式,整合智慧城管、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综治指挥中心等平台,建立社会治理统一指挥中心。创新实施“小区长、楼栋长、单元长”模式,将常态化纠纷排查机制有机融入网格化管理。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平安宿州建设持续深化。
二、《纲要》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恢复未达预期。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部分重点领域遇冷的传导效应明显,房地产市场需求不足、预期不振,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4.9%,与之相关的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消费市场低迷,消费对经济恢复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是产业转型进程较慢。规上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板材家居、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领域,产业链条较短,高附加值产品有待开发培育;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偏小,企业多集中在产业链低端环节。今年上半年,全市招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5个、总投资899.23亿元,仅开工39个,转化率仅为27%。全市暂未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产值超5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培育不足。
三是开发区作用发挥不强。全市7个开发区均为省级开发区,无国家级开发区,规模均未达到五百亿元。开放平台赋能作用不强,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薄弱,与沪苏浙产业对接合作平台较少,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缺少载体平台支撑,推动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和制造环节转移渠道不足。
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2022年度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38%,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8.84、13.82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城镇化率为39.61%,低于全省平均7.6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4位。
三、强化《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变化新形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安全和发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强烈的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奋斗意识,观大势、把大局、谋大事,把宿州发展放在党中央对安徽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放在全省推进皖北全面振兴的任务安排中思考谋划,推动《纲要》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项目落细落实,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预制菜、光伏能源“三基地”,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算力、物流、文旅度假“三节点”,夯实具有示范引领力的人才、龙头企业“两支撑”,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以更高标准干在实处、更强实力走在前列。
(一)推动发展战略一脉相承,聚力打造“三基地”构筑“三节点”夯实“两支撑”。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预制菜生产基地,加快推动预制菜产业科技化、规模化、集聚化、链条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积极培育一批预制菜龙头企业。打造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用足用好支持汽车零部件产业向皖北地区延伸布局的政策机遇,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后市场服务优化等8项重点行动,积极对接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找准关键环节、加快“卡位入链”,着力打造一批汽车细分领域的“配套专家”。打造光伏能源基地,加大光伏和储能等重点产业的招引力度,大力发展壮大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焊带等光伏制造业。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算力节点,鼓励算力上下游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电力变算力、算力变生产力。构筑重要物流节点,加快打通区域综合流通体系大通道,进一步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持续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高水平建设宿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联通长三角区域与中原区域的重要物流枢纽。构筑文旅度假节点,大力实施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务升级等“六大工程”,推出更多高端文旅IP,打造旅游目的地节点城市。夯实人才支撑,建立更具吸引力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机制,推动人才数量持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加快构建具有宿州特色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夯实龙头企业支撑,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战略,坚持“对外招引+本土培育”双向发力,加快行业龙头企业招大引强。
(二)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延伸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全力建设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加快推动十大重点产业聚集发展。做大做强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具有省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地,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地。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持续提升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示范区。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促进有效需求高质量释放。高效运转项目建设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分层分级调度、项目评审和要素保障、季度观摩等机制落实,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力促重大产业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深做实项目谋划储备。紧盯政策导向,深入挖掘“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下乡和充电桩建设等项目谋划的空间,推深做实项目谋划储备。围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摸排项目,持续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落实好促进汽车、电子产品消费的政策举措,促进大宗商品消费,积极引进、培育、升级一批高质量消费平台载体,持续培育线上消费、文旅消费、绿色消费等业态模式。
(四)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双创平台建设。擦亮“宿事速办”品牌,落实落细《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体系。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加快杭州宿州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各县区、市管园区与杭州市结对合作城区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深化与徐州市战略合作,积极创建铜山—埇桥(萧县)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安徽自贸区宿州联动创新区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本土优质产品走出国门,培育一批进出口实绩企业。
(五)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奋力走在皖北全面振兴前列。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快提升城镇化率。大力推进城乡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档升级市政设施、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坚持落实“一县一策”,将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作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群主企业+配套企业”产业生态,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持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一区一策”强化产业培育和“双招双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示范村。
(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施50项民生实事,推动暖民心行动提质提效,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巩固提升“双减”。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健全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七)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凸显减污降碳发展底色。坚持“双碳”战略导向,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低碳发展,推动绿色食品、轻纺鞋服、家居建材、机械电子、煤电化工等产业低碳转型,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严格合理控制高耗能企业及项目能源用量,着力降低综合能耗,构建清洁低碳智能高效的能源体系。强化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提高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完善风力、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应用布局,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进程,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重点提升产业园区循环化水平。
(八)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确保粮食能源安全,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种业自主研发实力,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维护经济领域安全,强化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测调度,开展经济运行月通报、季评比,传导稳增长责任压力,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强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巩固拓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成果,持续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
做好《纲要》实施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宿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