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背景 1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1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 8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发展定位 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 提升创新驱动力,厚植经济发展新优势 18
第一节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 18
第二节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19
第三节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21
第四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2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22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5
第三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6
第四节 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平台 27
第五节 加快建设灵北临港新区 29
第五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三产扩规提质 29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30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32
第三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33
第一节 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34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38
第三节 深化农村改革 40
第四节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1
第七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魅力宜居灵璧 42
第一节 加快提升灵城发展能级 42
第二节 立足优势建设特色乡镇 44
第三节 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44
第八章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45
第一节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 46
第二节 打造对外创新合作平台 48
第三节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水平 48
第四节 推动外贸外资稳增提质 49
第五节 充分释放改革活力 49
第九章 挖掘释放内需潜力,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52
第一节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52
第二节 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53
第三节 构建高效流通体系 53
第十章 聚焦补齐短板,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 54
第一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54
第二节 建立内外便捷交通体系 55
第四节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58
第十一章 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58
第一节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9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59
第三节 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60
第十二章 坚持生态优先,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 62
第一节 持续加强污染防治 63
第二节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65
第三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66
第四节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67
第十三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67
第一节 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68
第二节 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68
第三节 加强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69
第四节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载体建设 70
第十四章 精准服务民生,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71
第一节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71
第二节 着力打造教育强县 72
第三节 推动健康灵璧建设 74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8
第五节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80
第一节 确保经济运行安全 83
第二节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系统 84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84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85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85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86
第二节 狠抓项目建设落实 86
第三节 强化生产要素保障 87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督管理 88
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 共灵璧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编制,主要明确“十 四五”时期灵璧县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 展目标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 任务,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 据,是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 合性规划,是制定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参考。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灵璧县 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 重要战略部署,按照“135”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较好地完成“十三五”规划目 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 年 178.7 亿元 增至 2020 年 289.05 亿元,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年均增长 7.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 年 17724 元增至 2020 年 28594 元,年均增长 10%,完成“两个翻一番”目标。 工业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 12. 1 万元/人和 2 万
元/人,超额完成小康社会监测目标。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 2015 年 9.01 亿元增至 2020 年 18.5 亿元,年均增长 15.3%, 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 年 48.27 亿 元增至 2020 年 156.2 亿元,年均增长 10.2%,超额完成“十 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 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灵璧建设迈出新步 伐。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 府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产业扶 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方式, 持续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 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突 出“造血”和“输血”两手并重,2018 年获评“好”的等次,迈入 全省第一方阵,摘掉国定贫困县的“帽子”,73 个贫困村全部 出列,2020 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 率由 2013 年的 8. 11%如期归零,所有贫困人口将同全县一道 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深入推广“四带一 自”扶贫模式, 带动 22304 名贫困户稳定增收,逐步实现脱贫。 防范化解产业扶 贫风险举措获得省委、省政府肯定。“一 自三合”金融扶贫经 验走进浦东干部学院讲堂,并入选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优秀案 例。灵璧精神脱贫经验做法先后在新华社、中国扶贫网、安 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坚持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 结 构 比 由 2015 年 29.5:32.5:38.0 调 整 为 2020 年 21.8:23.5:54.7,三产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设立 灵璧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分别达 21 家、23 家,创新驱动成效凸显。工业发展势头强 劲。机械制造首位产业带动力增强,初步形成了以轴承制造、 轴承钢锻造、轴承组装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成功获批安徽 省灵璧县机械制造特色产业集群 (基地) 。新能源、循环经 济等战新产业增势强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 型升级加速推进。农业经济增产增效。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 丰”,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 。 农作物耕收种机械化率达 90% 。现代农业博览园获省级乡村 旅游示范园称号。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 2015 年 65.79 亿元增至 2020 年 158.3 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和“大循环”“双循环”体系的主要力
量,成功入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获“全国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跻身“安徽十大全域旅游 目的地”,入选“大中华区最具魅力特色旅游目的地”名单。
改革开放活力竞相迸发。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 “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不断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 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政务服务环境更加优化。获 评全国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县,2019 年政府透明度指
数位居全国县级政府第 15 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 完成,“三变”改革试点加快,确立产业发展项目 696 个,入 股农户 24428 户。加快推动国有平台公司改制,依法自主开 展国有资本运作。对外贸易持续攀升,“十三五”期间新注册 外贸进出口企业38 家,新增实绩出口企业 12 家。进出口总 额由 2015 年 12200 万美元增至 2020 年 18000 万美元,年均
增长 8% 。实际利用外资由2015 年 6018 万美元增至2020 年
15000 万美元,年均增长 16.9%。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 略机遇,推动跨区划与江苏徐州合作取得新进展。
城乡统筹面貌焕然一新。深入实施城乡建设“双百工程”, 统筹推进“三区”“四城”建设,获批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 设示范县,城市形象、 品位不断提升。城市人均道路面积、 燃气普及率、 自来水普及率、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 积等指标提升明显,获评第四届“安徽省文明县城”。灵璧火 车站建成通车,G343 连接线、虞姬大道、建设路、钟灵大 道等一批连接城乡的通道全线贯通,虞美人大桥、凤凰山大 桥、龙車山大桥为跨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城乡客运一体化 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成功申报“安徽省第三批城乡道路客运一 体化示范县”,全面开通城乡公交线路。城乡生活垃圾保洁市 场化运作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扎实推进。 城镇常住人口从 2015 年 32.8 万增加到 2020 年 40.63 万,城 镇化率从 2015 年 32.42%提升到 2020 年 42.61%,年均提高
2%。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 长制” ,实行环境监察“网格化”监管,大气、水、土壤污染防 治扎实推进,先后实施减排项目 15 个,二氧化硫、氮氧化 物实现零增长,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顺利完成。秸秆综合利 用率持续保持在 92%以上,产业化利用率稳定在 40%以上, 秸秆综合利用“灵璧模式”成效显著。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县 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获评安徽省园林县城、 安徽省森林城市、安徽省卫生县城称号。设立乡镇环保工作 站。完成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环境违法案件和环境 信访量有效遏制。
人民群众幸福感稳步提升。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0469 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分别保持在 60%和 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年均新 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1.2 万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前 教育“985”目标顺利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改薄”五年规划全面 完成,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深化集 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灵璧分院落户灵 璧,设立灵璧县技工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运行模式得到省市认可并推广。“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 升工程”高质量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 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灵璧分院成功揭牌。现代 医院管理制度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深入开展。安徽省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落户灵璧。 获评全国道德模范 1 人、 中国好人 12 人。全面推进平安灵 璧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行动纵深推进,荣获全国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奖项“长安杯”,实现省级双拥模范 县“六连冠”,跻身全省“安全生产政策激励县”,群众安全感、 满意度连续攀升。扎实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建
设,获评安徽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
专栏 1:灵璧县“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
|||
指标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2020 年完成数 |
|
|
2020 年 目标 |
指标属性 |
|
一、经济总量 (9) |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255 |
预期性 |
289.05 |
第一产业 (亿元) |
59.7 |
预期性 |
63.0 |
第二产业 (亿元) |
75 |
预期性 |
67.8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年均增幅 (%) |
5.63 |
预期性 |
5.3% |
第三产业 (亿元) |
120.3 |
预期性 |
158.3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
32000 |
预期性 |
28594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
20 |
预期性 |
18.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95 |
预期性 |
86.5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
81 |
预期性 |
156.2 |
二、创新发展 (4) |
|||
科研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2 |
预期性 |
0.008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亿元) |
80 |
预期性 |
14.56 |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 (年度数, 件) |
34 |
预期性 |
56 |
高新技术企业数 (家) |
20 |
预期性 |
23 |
三、协调发展 (4) |
|||
三次产业比重 (%) |
23.4:29.4:47.2 |
预期性 |
21.8:23.5:54.7 |
工业化率 (%) |
30 |
预期性 |
17.2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47.2 |
预期性 |
54.7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30 (省公安厅 下达任务) |
预期性 |
18. 1 |
四、绿色发展 (4) |
|||
森林覆盖率 (%) |
22 |
约束性 |
20.78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吨) |
完成市控目标 |
约束性 |
完成市控目标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完成市控目标 |
约束性 |
完成市控目标 |
城市 (生活)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96 |
约束性 |
96 |
五、开放发展 (4) |
|||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
6000 |
预期性 |
23106 |
利用外资 (万美元) |
10000 |
预期性 |
13158 |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亿元) |
242 |
预期性 |
14.95 |
经济外向度 (%) |
2.22 |
预期性 |
5.2 |
六、共享发展 (6) |
|||
年末总人口 (户籍人口,万人) |
128.84 |
约束性 |
13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30000 |
预期性 |
30996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15000 |
预期性 |
14410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
88 |
预期性 |
93.01 |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口 (万人) |
4(“十三五”累计) |
预期性 |
3.33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张) |
45 |
预期性 |
45. 1 |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
从国际上看,“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 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来看,我 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 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 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 条件。从全省来看,安徽省在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等方面,拥有诸多重 大机遇,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宿州市将围绕建设长三角联通 中原城市群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奋发有为,开 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未来五年,灵璧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 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注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扩大消费和投资, 给灵璧以机械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强链补链和新型消费潜 力释放带来新机遇。二是“两新一重”建设提供新动能。“新 基建”有助于灵璧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催生出新的生产 方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灵璧入选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 化建设示范名单,将进一步加快提升县域公共设施和服务能 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吸纳 投资大、产业链长、创造就业机会多,能更好发挥稳投资、
稳就业的作用。三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实施蕴含重要契 机。立足于毗邻徐州区位优势,与苏北的合作稳步推进,“十 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先进地区城市间的分工合 作和产业配套,促进医疗、文化、旅游等民生资源共享。四 是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发 改委印发《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 施》,将有利于灵璧高质量建设产业园区,引进优质项目、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要清醒看到,疫情冲击暴露出产业链供应链仍有 风险隐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 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从灵璧自身来看,城市能级、配 套服务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在应对外部虹吸效应、争夺引 进高端资源存在一定难度。资源环保约束趋紧导致过去依靠 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才、 科技等仍面临较大短板。这些都需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 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 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 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 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调,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 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打造全国 县城新型城镇化样板县、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示范县、 全国轴承特色产业集聚区、全国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区、长三 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 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 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奋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 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灵璧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我县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 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 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 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
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 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 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 扩大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 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 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 源、第一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 的引领型发展。
——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 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 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 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二节 发展定位
—— 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样板县。以国家级县城新型
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先行先试,着力构建“人与城”“产 与城”“乡与城”融合互促的良好发展局面,全力打造现代经济 高质量、地域文化高特色、县域治理高水平、人民生活高品 质的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样板县。
——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县。贯彻落实《促进皖 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措施》,与沪苏浙城市及 省内合肥、芜湖等地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对口合作机制, 共建合作园区,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 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重大项目对接, 成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县。
——全国轴承特色产业集聚区。 以县开发区为主平台,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着力扶持灵璧轴承 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 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步伐,提升轴承产业集聚发展 水平,力争将轴承产业打造成特色百亿级产业,成为全国轴 承特色产业集聚区。
——全国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奇石文化、钟馗文 化、楚汉文化、大运河文化等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区域特色 文化内涵,指导、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文化产品 发展壮大,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化、数字化、品牌化发 展,把灵璧打造成全国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区。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瞄准长三角
地区消费升级趋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 灵璧粮油、畜禽、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精 深加工,做大做精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做响做优绿色农产 品物流供应平台,积极加入长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推动 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灵璧农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 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综合 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〇二 〇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 平,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外 开放形成“新格局”,与长三角、省内先进地区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与、 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灵璧、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平安灵璧建设达到“新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 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 程度达到“新高度”,建设教育强县、文化大县、健康灵璧, 新型城乡关系更加协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绿色转 型树立“新样板”,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 量持续领先,美丽灵璧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实现“新 跨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
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的全面 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 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 、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系统 谋划,紧盯不放,久久为功,力争“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在 全省位次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长 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等区域格局中的地位提高,影响力
和美誉度增强。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贯彻新发展理念,在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 构更加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略高于经济增长速 度,一产占比逐年下降,二产占比逐年提升。增长潜力充分 发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现代化经济体 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 2025 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5%以 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3 万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实现与经济同步增长。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创新体系更加完
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 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主要创新指 标明显上升,人才强县基本建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 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比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 50 家,主板或科技板上市企业数实现零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的更大进展。紧扣一体化 和高质量,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在思想观 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公共服务、产业转移等方面与长 三角区域全面对接,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高水 平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 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十四五”末,进出口总 额突破 3 亿美元,年均增长 15%左右。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 建设、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融入合肥、南京、徐州都市圈 的水平明显提升,与徐州产业协作、平台建设等领域融合发 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的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 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 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到 2025 年,完 成省市下达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 成效明显,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辐射 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生态空间管治、环境监管和行政执 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 低碳经济加快发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 民生福祉实现新的更大增进。 民生短板加快补齐, 居民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居
民居住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 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优抚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健康灵璧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 成果巩固拓展,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 治理效能实现新的更大提升。法治灵璧、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 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 显提高,平安灵璧建设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 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自然灾害防
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专栏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 年 |
2025 年 目标 |
年均增长 (%) |
指标属性 |
|
一、经济发展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GDP) |
亿元 |
289.05 |
450 |
8.6 |
预期性 |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 |
元 |
28594 |
43000 |
10 |
预期性 |
|
3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 人 |
4 |
5.3 |
5 |
预期性 |
|
4 |
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 |
15.4 |
25 |
3.9 |
预期性 |
|
5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36.3 |
55 |
2.48 |
预期性 |
|
6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 |
-0.3 |
— |
10 |
预期性 |
|
7 |
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23106 |
30000 |
15 |
预期性 |
|
8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56.2 |
231.6 |
10 |
预期性 |
|
二、创新驱动 |
|||||||
9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 |
18 |
— |
15 |
预期性 |
|
10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产值比重 |
% |
17. 1 |
25 |
1.4 |
预期性 |
|
11 |
发明专利拥 有量 |
每万人口拥有高价 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0. 18 |
1.0 |
— |
预期性 |
|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 拥有量 |
件 |
1.65 |
6.5 |
— |
预期性 |
12 |
数字经济占 比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 |
20 |
— |
预期性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增加值占地区生产 总值比重 |
% |
— |
5 |
— |
预期性 |
||
13 |
高新技术企业数 |
个 |
23 |
30 |
5.5 |
预期性 |
|
三、民生福祉 |
|||||||
14 |
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增 长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增长 |
% |
5.2 |
9 |
— |
预期性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增长 |
% |
8.9 |
10 |
— |
预期性 |
||
15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2.0 |
4.5 以下 |
— |
约束性 |
|
16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0.44 |
11. 1 |
— |
预期性 |
|
17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 (助理) 医师数 |
个 |
2.02 |
2.09 |
— |
预期性 |
|
18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人 |
793374 |
完成市 下达目 标 |
— |
预期性 |
|
19 |
每千人口拥有 0-3 岁婴幼儿托位数 |
个 |
0.23 |
0.4 |
— |
预期性 |
|
20 |
人均预期寿命 |
岁 |
— |
78.5 |
— |
预期性 |
|
四、绿色生态 |
|||||||
21 |
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
% |
完成市 下达目 标 |
市下达 |
— |
约束性 |
|
22 |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完成市 下达目 标 |
市下达 |
— |
约束性 |
|
23 |
空气优良天数比率 |
% |
完成市 下达目 标 |
市下达 |
— |
约束性 |
|
24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完成市 下达目 标 |
市下达 |
— |
约束性 |
|
25 |
森林覆盖率 |
% |
20.78 |
22 |
1.05 |
约束性 |
|
五、安全保障 |
26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亿斤 |
21.5 |
23 |
1.08 |
约束性 |
27 |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
万吨标 准煤 |
— |
市下达 |
— |
约束性 |
第三章 提升创新驱动力,厚植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策源发展新生动力,加强 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平台 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
第一节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
重点围绕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生物质等领域, 着力构建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梯次培育体 系,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坚持内培外引,扶持本地规模较大、 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面向沪苏浙及省内先进 城市引进大型企业设立地区总部或分公司。支持县内企业强 强联手,实施兼并重组,组建产业联盟及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基地,选择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进行技术攻关。实施龙头企业 上市培育计划,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25 年,实现区域股 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超过 60 家。
着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科技经费研发投入,鼓 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企业申 报知识产权贯标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不断壮大创新型企 业集群。遴选、辅导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
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高 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走“专精特新”之路,为行业“隐形冠军”, 力争到2025 年,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0 家,专精特新企业增 至 20 家。
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全面实施小微企业培育计划,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 业融通创新。引导中小微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新产品研发, 培育一批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落实税费减免、社 保扶持、金融支持等扶持政策,推动小微企业“小升规”。鼓励 中小微企业参加“安徽工业精品”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活动,提升 品牌影响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倒逼企业 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关键、核心零部件,创新产品设计、生产技 术和工艺,大力提升企业制造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 强化技术创新在绩效评价中的地位,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产 业项目引进评估的重要指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 力。
第二节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面向长三角先进地区,对接上海、合肥等地深化大院 大所合作,积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高能级、多层次创新平 台,更好支持灵璧经济转型升级。
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轴承研发中心和轴承 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 (工程) 实验室、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开展行业关 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究和攻关。重点支持百通达科技、攀 望科技等医疗用品企业, 以及恒泰、天成等纺织服装企业与 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产业链开展产学研合作。力
争到2025 年,建成 1 个省级科技平台、1 个院士工作站。
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采用“苗圃+孵化(加速器)+科 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创新服务模式,整合 社会各方面资源,打造集技术资源、金融资源、导师资源为 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并通过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全要 素、低成本、便捷化的服务。高度重视“互联网+”创新载体建 设发展潜力,积极探索虚拟孵化、异地孵化等新型孵化形态, 为更多创业者提供孵化容器和平台。加快建设若干市场化、 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青年创业 园,支持高等院校在灵璧设立“创客学院” ,形成适合各类创 新创业需求的生态圈,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建设特色化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
链,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场化、专 业化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技 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在促进全
县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围绕轴承、 食品、农产品等产业产品和环境检测,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 台,推进共建省级轴承制造标准化检测中心。完善第三方组 织平台建设,为相关组织提供高企申报、企业创新项目评价、
企事业单位战略咨询研究和政府决策咨询等服务。
专栏3: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
灵璧开发区科创中心、灵璧轴承研发中心、灵璧现代农机研发中心、 灵璧县创业孵化中心建设项目、省级研发中心项目、院士工作站项 目等 |
第三节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以服务重点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和提升产业创新能 力为切入点,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全面提升科技创 新服务水平。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充分整合技 术、资金、人才优势,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快推进中 国矿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灵璧分中心建设。针对循环经济、 新能源等关键技术,与长三角、合肥都市圈等科技创新资源 密集的先发地区共建一批离岸科创平台,将研发成果移植回 灵璧进行产业化。争取在徐州高新区、合肥高新区等高端要 素聚集地区设立异地孵化器,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灵 璧”。重点扶持培育和引进集聚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 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运营机构,促进科技 成果转移转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专利与科技、经济、金融 创新结合,加速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化、全链条发展。强化知 识产权保护工作,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探索建立专 利、商标、版权综合执法机制。 引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覆 盖从研发到运用、从确权到维权、从运用到保护的全产业链 服务。加强公益宣传,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进企业、进单位、 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络等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 保护意识。
第四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立足灵璧工业发 展基础,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轴承、食 品加工两个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制造、纺织服 装、新型建材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循环经济、 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战新产业,形成“234” 工业发展新格局。强化经开区开发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灵北 临港新区,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支撑。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集聚发展要素,整合资源力量,重点发展轴承、食品加 工两大主导产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壮大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全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轴承制造产业。以建设新时代创新型轴承产业聚集基地 为主攻方向,聚力提升创新能力,突出强链补链,积极支持
轴承企业增品种、提质量、拓市场、扩效益,提高高精度、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轴承产品比重,提升灵璧轴承产品核 心竞争力,力争到2025 年,全县轴承产业工业增加值达 100 亿元,企业销售额达 400 亿元。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引导、扶持、培育等措施, 壮大一批产业链条配套齐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轴承 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企业快速崛起,形成一 批规模大、市场份额占有率高、 自主研发能力强、经济效益 好的大型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自主或合作研发的方式加大研 发力度,以高精度、轻量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家电轴承、 特种专用汽车轴承、工程机械轴承等主导产品,鼓励开发精 密轴承、超精密轴承等产品,逐步迈向高端。
——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与洛阳轴承研究所、合肥 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争取“十四五”期间合作建成省级 以上轴承研发中心。发挥研发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 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实验室。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沟通 交流,及时引进轴承领域最新技术和工艺,引导轴承企业应 用先进技术装备。
——夯实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轴承产业园四期建
设,强化轴承产业发展载体功能。通过引入市场资源打造轴 承产业大数据库、供应链服务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为轴承 产业创新升级发展提供服务支撑。扩大合工大技师学院灵璧
分院轴承班招生规模,打造轴承产业人才聚集高地。 —— 扩大品牌影响力。鼓励轴承企业进行自主品牌建
设,加强自有品牌的培育、宣传和保护,构建企业品牌资产。 申报“灵璧轴承”区域商标,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注册。利 用展会、商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区域品牌,加大对我 县轴承产业政策、发展成果、轴承知名品牌和企业的宣传力 度,提升“灵璧轴承”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代表灵璧轴 承产业发展的“吉祥物”。筹建灵璧轴承文化广场及标志性雕 塑,打造轴承产业主题街区,营造发展轴承产业的浓厚氛围。
食品加工产业。依托灵璧丰富农业资源和食品产业园、 仓储物流园、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平台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 工产业,推动形成区域性公共品牌,力争到 2025 年,食品 加工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提升全产业链水平。按照“一县一业 (特) ”全产业 链示范创建要求,在果蔬加工、禽畜加工、食用油加工等领 域打造一批食品加工全产业链条。重点引进、扶持一批食品 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上下游产品衔接的加工体系。 以企 业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与专业合作社、农民有效对接,打
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探索营销新模式。探索“互联网+食品加工”模式, 发展“中央厨房”、“私人定制”,加快推进食品加工品牌推广。 支持食品加工企业不断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不同层
面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发展 O2O、F2K 等新型销售模式,拓
展特色食品产品市场。
专栏4:主导产业项目 |
甬灵达精密钢管项目、顺通轴承钢管套圈生产项目、灵璧轴承研发 制造中心、灵璧轴承检验检测中心、灵璧轴承产业园四期建设项目、 安泰富轴承项目、荟聚轴承项目、四联机械项目、深沟球轴承和圆 锥滚子轴承生产项目、绿色食品供应基地项目等 |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 链升级、技术改造等重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 端化、 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质效。
农业机械产业。依托飞松机械、灵杨农机等机械制造优
势,加快推进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开发新 型产品,发展高端农机装备产业。加大农机装备整机制造企 业招引力度,推动农机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农机产业集群区 域品牌。鼓励农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数控机床和焊接 机器人等高精尖设备,更新表面涂装设备,建设信息化管理 和控制系统,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力争“十四五”
期间,实现农业机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0%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坚持大力发展家纺产业,承接苏南纺织 服装基地产业转移。鼓励企业开发应用新型纺织材料,发展 多种功能性、超舒适高端面料,引进并采用全自动切割机、 电脑针车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
率。加快推进纺织产业园建设,打造集棉布生产、辅料生产、 科研、产品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
新型建材产业。加快推进板材产业园建设,依托雨鑫木
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拓展延伸产业链。鼓励建材企业 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推进多功能、少污染、可循环再生 利用等新型建材产品开发,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 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提高建材产业核心 竞争力。鼓励建材企业积极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助推产业
向绿色生态转型。
专栏5:传统产业提升项目 |
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项目、灵璧县年生产2000 套挂车配件项目、 富春纺织项目、板材集中园区、雨佳年产20 万立方米多层实木板 项目、纺织产业园建设项目 |
第三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优势,发展壮大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瞄准前沿, 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一批各 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新能源产业。以光伏扶贫工程为抓手,积极引进光伏产 业链配套企业,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向上下游拓展,构建光 伏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建设,带动配套 产业发展,谋划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以璧辉风电场、润灵 风电场、洁源风电场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布局风能发电产 业,实现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及其他电源的协同发展。
循环经济产业。依托灵璧丰富秸秆资源和生物质能产业 发展优势,鼓励光大、国祯、东风等龙头企业加大对生物质 能技术的研发与利用,发展壮大秸秆发电、生物质沼气发电、 垃圾发电产业,提高畜禽干粪深度加工和利用水平,加快推 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实现绿色、 高效、可持续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引进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引进 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分拣设备、高档仪器设备 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围绕轴 承、食品、纺织等重点行业生产制造智能化升级需求,加快 开发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抢抓 5G 基站布局机遇,培育 5G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 5G 融合应用,拓宽远程医疗、 远程配送、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工业控制等多种应用领域 发展空间。 以“大智移云”为牵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带动传统 产业数字化升级。瞄准市场前沿,引进集成电路、智能穿戴
等新领域项目,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新支柱。
专栏6:战略新兴产业壮大项目 |
灵璧开发区智能化厂房项目、儒特陶瓷结构件生产项目、新型变压 器及配套、灵璧县巨力电力设备生产项目 |
第四节 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平台
坚持把经开区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根据经开区
北区和南区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建设水平,增强 综合承载能力。
优化经开区布局和定位。合理优化灵璧经开区布局,重 点建设机电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纺织服 装产业园和现代物流园。经开区北区突出产业发展载体功能 和中心集聚功能,大力发展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循环经济、 纺织服装产业,配套仓储物流园区。强化强链补链型招商, 推动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向研发基地、总部基地转变,吸引上 下游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在核心区打造科创中心综合服务 区,规划建设行政办公、科研创新、技术平台、科技孵化器 等,夯实工业发展主平台。加快推进北部开发区往西南方向 扩区工作,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经开区南区突出完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生态活力居住 区,在保证未来发展公共服务配套需求的同时,加快产业转 型提升。提升经开区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创新型智慧园区建 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开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管 理服务深度融合,增强园区管理能力、服务能力、集聚能力。 落实经开区“标准地”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开工 前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努力让企业“拿地即开工”。等高对 接沪苏浙等先发园区的园区配套条件,加快建立园区标准化 建设体系,适度超前布局水电路气暖等配套设施和公共信 息、技术、物流、金融等企业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综合承载
能力。推进园区绿色工厂建设和循环化改造,实现厂房集约 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专栏 7: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 |
北部开发区路网建设、南部园区路网升级改造项目、1-2 所变电 站、水电气网配套类项目等 |
第五节 加快建设灵北临港新区
依托下楼镇、朝阳镇毗邻徐州、宿迁区位优势,高标准 对接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坚持生态优先、资源集约,高起 点规划、高规格建设,打造灵北临港新区。采取“一区多园” 式布局,设立下楼分园、朝阳分园和相关配套综合服务园, 重点承接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旅游项目 集群化发展,努力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先行区。推动重大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超前谋划、共同争取交通、水利、能源、 信息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高铁、高速公路、快速路、 乡镇 连接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协同推动生态环保的共 治共建,在筑牢生态屏障、确保生态安全方面担起责任和历 史使命。共同推动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在教育、医疗卫生、 文化、社会保障各方面加强联动。
第五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三产扩规提质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 业数字化,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 要,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优化服务链产业链配置机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 商务、工业设计、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构 筑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现代物流。根据“现代化、高效化、智能化”发展要求, 围绕完善三级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加快推进 现有物流企业整合兼并,搭建工业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第三方 物流平台。建设一批货运枢纽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完 成灵璧县物流产业园建设,依托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加快灵 璧县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朝阳镇北部物流园建设,为徐 州空港开发区及县内企业提供工业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
电子商务。坚持先行先试,推进电子商务自由化、便利 化、规范化发展。 围绕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县,积极培育和引 进电商企业、技术服务企业等,提升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依 托两中心一站点,加快推进颐高电商创业小镇建设,重点发 展更多基于不同行业的垂直化细分电商平台,构建快捷、便 利、个性化的新型电子商务服务业态。紧抓安徽省自贸区建 设契机,结合商贸综合体跨境电商体验中心等商贸业态,发 展跨境电商产业。
工业设计。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实际需求,依托灵璧 县新型工业化产业布局,打造工业设计创新技术服务平台, 重点发展以工业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等为
重点的设计服务业,加大设计服务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 品牌培育力度,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深度合作,提 升产品附加值及综合竞争力,促进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产 业创新升级。
商务服务。积极培育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 估、工程咨询等专业企业。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员培训、 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鼓励专业服务企业加强协作,加 快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建立和培育一批知名度高、 公信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介服务机构。瞄准素质教育 培训需求强烈的重点小区,结合城区内重点学校区位规划, 选择一条有基础、有潜力的重点街区,积极培育引进音乐培 训类、少儿美术类、少儿舞蹈类、棋类培训、课后育托、午 托、课程辅导、创客教育等各类知名教育机构入驻街区,加 快形成素质教育培训产业集群。
现代金融。加强政府平台公司管理,加快推进平台公司 向市场化转型,完善考核、调度等制度机制,每年保障不低 于 40 亿元用于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加 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满足针对农业生产的多元化融资需 求,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支持证 券机构、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发展,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专栏8: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项目 |
灵璧县农产品和食品检验检测研发中心项目、冷链配送中心、现代 物流中心、灵璧百盟物流产业园、灵璧京东物流产业园等 |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积极把握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 推动商贸服务、社区服务、专业市场、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 务业加快升级,丰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
商贸服务。完善以县城为重点,辐射乡镇的商贸服务布
局,推动在城东片区、火车站周边建设集商贸、娱乐、休闲、 文化、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商贸综合体,加快完善乡镇商贸配 套设施。进一步改善流通设施等基础条件,改善消费环境。 支持和引导县内外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大中型商贸企业,通 过直营或特许加盟等方式发展连锁经营。推动商贸服务市场 建设标准化、交易方式现代化和运营管理专业化。
社区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布局,鼓励在新建小区和 老旧改造小区推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配置蔬菜直销 店、便利店、药店、早餐点、快递接收站等基本便民服务设 施。 以服务城乡居民家庭为重点, 以社区为载体,重点发展 美容美发、家用电器及其他日用品修理等社区服务。探索提 升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整合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各类社 区信息系统向统一平台集成,实现数据开放共享。
专业市场。支持城乡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建扩充升级,改
造提升奇石市场、农机汽贸市场,新建发展轴承专业市场、 汽车城、废旧汽车拆解市场、建材城等专业市场。在城区内 按照“方便群众、满足需求”的原则,结合棚户区改造,及早 规划建设若干小型农副产品便民市场。
家政服务。扩大家政服务网点覆盖规模,鼓励新建小区同 步建设家政服务网点设施,把家政服务设施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 围。强化对于本地家政企业培育和扶持,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向 家政服务业企业倾斜,鼓励大型家政企业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向家政服务领域转移,强化家
政从业人员职能培训。
专栏9: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项目 |
灵璧县宏泰国际建材城、翔茂中心商业综合体、凯旋门、光明、云 路街、磬云、新大桥、凤河、惠众、颐高小镇、来璧、龙车等 10 个社区新型智慧农贸综合市场等 |
第三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结合重点产业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围绕文化旅 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贸服务等领域,加快推进现代 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功能集聚、布局合理的服务业发展 格局,突出专业化、特色化。促进灵璧奇石文化园省级服务 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提升观光、休闲、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 支持有条件乡镇结合当地自然、人文和农业等资源,引入外 部服务企业,加快打造涵盖健身休闲、健康养生、文化旅游 等功能的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旅游休闲集聚区。力争到
2025 年,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2 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 2 个。
第六章 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质量
坚决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 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 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以农业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夯实农业生 产能力基础,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力争到 2025 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达 100 家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70%以 上,加工产值突破 300 亿元。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种植业“1234 骨干工程”, 构建县镇村户四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成立 1 个县级和 20 个镇级农业公司,支持 300 个村集体合作社 4000 名新型 职业农民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鲜食玉米、高蛋白大豆等高效 规模农业。实施养殖业4 大提升工程,围绕猪、牛、羊和家 禽等 4 大传统产业,建立 70 个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提 升扩容定点屠宰加工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 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
和农机装备,积极开发和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 装备设施,努力提高农机化水平。建设一批集收储、烘干、 加工、配送、销售等于一体的粮食服务中心,提高粮食产后 服务能力。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围绕灵璧果蔬、畜牧、林木、中药 材等农业资源,培育有市场需求、产业链条长、产业互补性
强、产品品质高的产业体系。按照农业产业特色集聚思路,
继续扎实推进构建“4 基地、4 示范区、8 园”1农业产业布局,
重点建设好经开区食品产业园、下楼蔬菜产业园等农业产业 园。支持大庙、渔沟、朝阳突出发展果蔬,尹集突出发展林 果,杨疃、 向阳、朱集突出发展食用菌,借助南陵县食用菌 技术研发、社会化服务、加工贸易和产品销售平台,提升灵 璧县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 以蔬菜专 业村和标准园创建为抓手,继续推进沟南蒿苔、黄岗草莓、 纸房黄瓜等十大蔬菜基地建设,加大对灵南花生、高楼辣根、 下楼水稻、朝阳水果、灵城蓝莓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强 力推动灵璧三河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灵城、 杨疃、禅堂、韦集、冯庙、虞姬、开发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园 区亮点工程建设。同时鼓励有条件乡村或者家庭单位因地制 宜,适度发展庭院经济。
1 “4 基地、4 示范区、8 园”:4 个养殖示范基地;4 个农业创新示范区;晚秋黄梨生态园、朝阳观光农业 生态园、油料作物产业园、3 个蔬菜示范园、设施农业产业园、养殖产业园。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完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不断提高 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科技农业融合发展。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 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融合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健全“产 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科研 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对 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广。积极构 建“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的科技 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实行专家包镇、技术指导员包户制度,
加强项目监督与评价。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启动农业节肥、节药、节水行 动计划。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大力推广有机肥、配方 肥尤其是缓释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化肥农药使 用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力争综合利用率稳定在 92% 以上。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 (户) 的粪污治理,提高畜禽 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等生态农业。力争到 2025 年,建设畜禽养殖废存物集中处 理服务网点 5 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沼气建设和运营,积极推 广 “畜禽养殖+沼气工程+农作物种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打造一批绿色能源小区 (村居) ,协调推进特色种植业、养
殖业、环保产业等一体化发展,力争到 2025 年建成 3 个大 中型沼气工程。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开发区食品产业园, 推动农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高粮油、畜禽、果蔬等农产 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各环节和产品功能做大做 强。立足灵璧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延伸开发旅游农业基地、农 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等农产品 流通业态创新、农村服务模式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 品创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灵璧国家级电 子商务示范县优势,支持有条件经营主体实施“互联网+”农产 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展销中心, 完善农业电商产供销链条。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打造农业观光带,加强乡村民宿、康养基地、主题创意农园 建设,打造灵璧休闲农旅新文化。推进“农业+服务业”融合, 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快构建和完善 以生产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的农业经 营性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功能齐全、经济实力较强、 运行管理规范、具有自主服务品牌的农业专业化服务企业。 以土地托管为重点,提升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提升灵璧农业品牌影响力。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推动、 重点突出、梯次推进”的思路,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支 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与合作,共享共建企业
品牌,实现品牌价值延伸。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 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形成完整标准体系。充分 挖掘地方传统特色产品,分类别、分品种开发系列品牌产品, 推动同类品牌向强势品牌集聚。做大做强沟南蒿苔、纸房黄 瓜、马庄辣椒等品牌影响力,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争创驰名商 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推动同类品牌向强势品牌集聚,利 用快手、抖音、直播等新形式,坚持短期集中与长期重点展 示相结合,拓宽品牌认知渠道,提高农产品及企业品牌知名 度。充分发挥灵璧电子商务资源优势,探索与京东、天猫、 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交流合作,打造灵璧县农产品旗舰
店、形象店、特色馆。
专栏 10:提升农业现代化项目 |
灵璧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朝阳镇千年古镇镇区田园综合 体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 推开村庄规划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产业 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优化乡村规划布局。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 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完成永久性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 划定。坚持“镇当县建”,按照中心镇 100 万平方米、一般镇 50 万平方米开发标准, 以功能性项目配套和集中安置为主、 兼顾商品房开发,吸引百姓进镇入住,助力乡镇发展。稳妥
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注重保 护村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形 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
统筹土地综合开发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
心,注重保护耕地,注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注重节约集约 用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市场 需求情况,按照产业结构合理、节约集约、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理确定集中建设区规模,有序编制集中建设区土地征收成 片开发方案,规范全县土地综合性开发建设活动。
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以农村厕所、垃圾、污水 “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村庄清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污资 源化利用为重点的农村人民环境整治。重点加快农田防护林 建设,计划“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造林 1 万亩,道路、河渠
绿化率达到 95%以上,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 100%,农田林
网建网率达到 85%以上,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 廊创建活动,打造宜居宜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活环 境。高标准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绿化、美化、 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高标准谋划美丽 乡村中心村建设,结合乡村优势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乡 村。发挥王沈村、沟涯村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作用,加快菠 林村、卓庄村、马庄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村一品”, 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持续推进全县 9 个国家级乡村旅
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 制,加大乡村后期管理维护,提高村民自发维护意识。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创建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为 契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 理体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应急管理体系, 防范化解乡村安全风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常态整治农村不良习俗,培 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 为乡村社会治理注入更多有生力量。
专栏 11:灵璧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集中建设区 |
灵璧经济开发区、县城中心城区、汴南新区、下楼工业园、下 楼镇镇区集中建设区、朝阳镇镇区集中建设区、游集镇镇区集中建 设区、尹集镇镇区集中建设区、杨疃镇镇区集中建设区、娄庄镇镇 区集中建设区、黄湾镇镇区集中建设区、韦集镇镇区集中建设区、 渔沟镇镇区集中建设区、高楼镇镇区集中建设区、冯庙镇镇区集中 建设区、浍沟镇镇区集中建设区、朱集乡镇区集中建设区、虞姬乡 镇区集中建设区、向阳乡镇区集中建设区、禅堂乡镇区集中建设区、 大路乡镇区集中建设区、大庙乡镇区集中建设区等。 |
第三节 深化农村改革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支持发 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家庭农场,扶持和培育
种养大户,形成一批“农业公司+合作社+生产基地+家庭农场
+种养大户”为主要形式的产加销一体化联合体。巩固农村集 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依托“百千万”工程,结合产权制度改 革量化股权,为村集体经济开辟稳定收入来源。通过集体经 济合作组织进行招商引资,促进村民就业增收。全面落实《深 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有序推进农村闲置宅基 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推动 农村宅基地制度更加健全、权益更有保障、利用更加有效、 管理更加规范。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不 断增强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党建引领信用 村建设,引导党员逐户宣传动员、收集意愿,发动群众参与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第四节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增强脱贫户自我造血能力,提高老弱病残户特殊群 体保障能力,确保群众享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 和财产性收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资金 资产项目管理和监督,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健全防止返 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杜绝产生新的贫困。完善社会兜底机 制,实行定期核查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基地、创业致富带头人的作用,盘活利用 脱贫攻坚沉淀资金、项目,完善产业带贫机制,让脱贫群众 通过辛勤劳动走向富裕。接续推进产业扶贫和产业兴旺有效
衔接,改善人居和生态宜居有效衔接,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 有效衔接,夯实基础和治理有效衔接,稳定脱贫和生活富裕 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七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魅力宜居灵璧
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 量和水平,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核心引领、 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提升灵城发展能级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施城市更新 行动,补齐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灵城承载能力和
功能品质。
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高质量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 范工作,逐步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设施 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 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力争建成区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5%。高标准建设政务新区、滨河新 区、北部新区,规划建设汴南新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步 伐,配套建设休憩广场、便民超市等设施,加强棚户区环境 整治,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条件。大力实施灵城老旧小区改造 项 目,对县城范围内符合改造条件的小区实施道路改扩修 整、背街小巷、消防配套、楼体加固、 内外墙翻新、雨污排 水管网、绿化移补、 自来水进场、燃气进场、非机动车棚及 充电设施等改造工程。 改善小区居住条件,完善小区水电气
路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便民市场、便民设施等公 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可加装电梯和智能安防。推动老旧改 造小区和新建小区全部实现智能快递投递箱全覆盖。规划布 局城市公厕,加快公厕建设步伐,推动老旧改造小区和新建 小区配套建设公厕。推进城区路灯智慧化升级改造。推进城 区生活垃圾分类,采用焚烧、卫生填埋与高温堆肥方式对生 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 6 个垃圾中 转站。加强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管理,增加公共停车设施 供给,切实缓解主城区“停车难”问题。坚持开城先开路、治 城先治水、美城先绿城,改造主干道,打通断头路,畅通水 循环,完善道路绿化,因地制宜建设节点游园,强化新汴河 景观带建设管理,扮靓城区景观。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完 善覆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各环节的城 市全生命周期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智慧城管、政务服务一体 化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动社会治理、 民生服务领域数据跨部门信息共享,搭建信息资源目录管理 体系。规范停车秩序,加快解决交通拥堵等城市治理顽症。 以社区为城市社会治理的关键载体,增强社区统筹调配资源
的能力,改善城市“微治理”。
专栏 12:提升城区功能品质项目 |
建成区水泥路面白改黑、西部路网、南部路网、汴河西路项目、 凤山大道项目、西河中路项目、安河中路项目、唐山路项目、鹿 虎山路项目、凌山北路项目、界洪河路项目、城区路灯照明节能 |
改造及智慧化系统升级项目、安河东路项目、汴河路东延项目、 钟灵大道(白改黑)项目、虞姬大道南段 ( 白改黑) 项 目、迎宾大 道改造二期项目、唐河西路项目、龙山大道西延项目、滨河路二 期项目、滨河路三期项目、龙山大道东延项目、28 座公厕项目、 汴水文化园,凤凰山公园、红石山公园、龙车山生态公园、闫河 景观公园等 |
第二节 立足优势建设特色乡镇
立足乡镇产业基础,发展一批工业、特色种养业、文化 旅游业产业集群专业镇。加强渔沟副中心镇基础设施配套建 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做强冯庙、尹集等工农业大镇,支 持虞姬、大庙等特色文旅乡镇发展乡村旅游,擦亮灵璧名片, 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优质特色乡镇。加快朝阳、 下楼建设灵北临港新区步伐,更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把特 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融合的重要载体,发挥渔沟镇特色小镇 建设示范作用,以乡镇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为基础,择优引 导培育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 游产业,同步按需完善特色小镇各项配套功能,更好发挥特 色小镇在城乡联结中“纽扣”和“码头”功能。
第三节 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完善 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 系,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
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支持,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 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加大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保 障力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水平。广泛开展农民职 业技能培训,推动农业转移人 口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充分 尊重农民意愿,允许进城落户农民继续保留依法取得的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进农 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建立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有偿退 出机制。优化农业转移人口“一站式”服务,提高城镇落户便 捷程度和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遵循市场机制客观 规律,积极整合城乡资源,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双向流动。创 新城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 业,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探 索促进资本流通机制,促进农村资本回流,鼓励社会资本投 向农村,支持城乡金融组织体系创新、业务创新,提高金融 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三权分置”制度,放活土地经 营权,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 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集体经 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第八章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安徽省自贸区及皖北 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机遇,深耕一体化战略布局,依
托强大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参与国际合作, 以更大力度持 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让改革创新释放更多红 利。
第一节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
立足灵璧区位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围绕打造皖北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县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精 准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打通合作通道,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生态环保共治攻坚。
精准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承接沪苏浙等先进地区产业辐
射,推动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依托现有机电产业园,面 向杭州、宁波等城市加大招引轴承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新 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智能装配等重点领域高成长性企业。依托 食品产业园、仓储物流园、农产品检测中心,积极推进粮油、 畜禽和果蔬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联网等技术转移转化。围 绕纺织服装研发、设计环节,承接苏南纺织基地产业转移, 发展家纺产业。发挥靠近沪宁电子信息产业带优势,承接计 算机外部设备和小家电元器件生产环节,发展壮大电子信息 产业。积极承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转移,培育本土产业新增长极。紧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 区建设政策机遇,着力扩大产业增量,促进产业升级和提质 增效。
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质量。瞄准长三角地区中高收入消
费群体的需求,稳步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围绕 “4 基地、4 示范区、8 园”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建设一批粮油、 畜禽、果蔬等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全面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深度对接沪苏浙人才、技术、 资本等要素,积极招引知名农产品加工及营销企业,持续提 升灵璧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开发个性化、特色化、 高品质的绿色精深农产品。建好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和销售 平台,以产地为依托,配套建设和引进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 市场、冷链企业和物流企业,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 进城”工程,积极拓展本地农产品与沪苏浙电商企业、连锁超 市等合作,开展直销连锁配送,共建长三角3 小时鲜活农产 品物流圈。充分利用沪苏浙地区各类展会、交易会、博览会 等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不断提升灵璧农产品在沪苏浙地区 市场份额,大力培育一批在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品 牌。
强化多层次多领域跨区域合作。推进徐州空港连接线工 程 ( S224) 、灵璧旅游大道 ( S223 ) 建设,融入淮海经济区, 推进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实现新汴河航道与长三角地区内 河航道网贯通,构建内外互联、 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体系, 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交通网络。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主 动争取长三角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来灵璧设立分校、分院, 探索推动与长三角地区实现社保互认共享和异地结算,建立
跨区域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等。推动生态环保协同共治,积 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环境协作保护体系,建立统一标准、统一 监测和统一执法的环境监管体系,推动实现环境信息共享和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联防联控。
第二节 打造对外创新合作平台
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开发管理模式, 以“飞地经济”为 突破 口,立足下楼镇和朝阳镇紧邻徐州的独特区位和资源优 势,在靠近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的边缘地界共建空港物流 园。充分挖掘总量强镇渔沟镇的发展潜力,利用其交通优势, 积极探索跨省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步伐。与 沪苏浙加强双创合作,共建孵化基地,共同推动前沿科技成 果在灵璧转移转化。依托灵璧经济开发区“一区六园”产业平 台,进一步围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 以及新能源、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精准对接长三角先进产业园区,推进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 区,建立产业协同、项目承接等合作交流渠道,打造高水平、 高质量的产业基地。
第三节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水平
瞄准轴承研发、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好商会、 协会组织和驻外招商小分队力量,积极寻找长三角经济协作 和产业合作契合点。 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通过园 区招商、委托招商、 以商招商、展会招商等招商引资方式,
积极招引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定期发布招商地图,明确主攻方向,按图索骥、精准对接, 减少招商盲目性。完善招商工作联动、考核激励及招商跟踪
问效等体制机制,发挥招商服务中心力量,最大限度凝聚招
商合力。强化招商后服务,推进重大项目早日签约落地、建
成投产达效。建立“链长制”招商工作推进体系,建立产业链 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强化产业链龙头 企业引领作用。
第四节 推动外贸外资稳增提质
加强外贸主体培植。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抓手,扩大进出 口规模,力争到2025 年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 10 家,进 出 口千万美元企业 5 家。主动对接、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 设。充分借助广交会、华交会等境内展会和境外重要展会平 台,积极组织企业依托产品和市场特点参展,抢抓出口订单, 扩大出口成交。扶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外贸 保税仓库建设和扩容升级。积极扩大利用外资。以提升项目 质量为核心,招引符合灵璧县产业结构升级的大企业、大项 目,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畅通大项目绿色通道,强化公 共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及时落地,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程、 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第五节 充分释放改革活力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
项企业减负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持续深化简 政放权,编制“马上办、 网上办、一次办”事项清单,最大限 度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精简审批,提高行政 审批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公 共数据交换共享,建设县级“政务云”数据共享平台,致力打 造群众“慧办事” 、部门“慧审批” 、政府“慧监管”的智慧政务 新模式,创新监管方式,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化、制度化、 规范化,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精准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规范 化、标准化,全面更新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和权责清单,实现 审批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推进审批服务线下“一 窗受理” 、线上“一网通办”。持续深化“四送一服”专项行动, 实施走访调研“五个全覆盖”,精准掌握企业现状,“把脉问 诊” 、“对症下药”,把“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打造成服务实体 经济的“金字招牌”。建立健全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及通报制度, 扎实开展“三比一增”专项行动,推动资源、平台、要素向创 新创业创造集聚,全面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 创造活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企改 革,制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做大做强做优国 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国 有资本更多投向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
等领域。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民营 经济健康发展,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鼓励有 条件的民营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功能,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发 展。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壁垒,落实国家放开民营企业市 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 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 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督促各级干部 重商、亲商、爱商、护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 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 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统筹利用 好各类结余、沉淀资金。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实行公用经费 综合定额管理和项目库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健全政府债务 管理制度,构建举借有度、管理有序、监管有力的政府性债 务监管体系,有效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落实税收征管制度 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培育壮大 地方税源。推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强金融违法行为打击 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 置机制。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增强金融普 惠性。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完善产权制度,落实民
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 度,高质量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实施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动“非禁 即入”普遍落实,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健全统一开放要素 市场,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更大 范围畅通流动,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工业用 地多主体多方式供给制度,健全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 制机制,加快建设全县人力资源服务大市场,拓展完善公共 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第九章 挖掘释放内需潜力,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眼供需两侧,持续扩大 项目投资,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高质量项目为引领,拓展投 资新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聚焦关键产 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 谋划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宿州-宿迁高速灵璧段、宿 州-淮安城际铁路灵璧段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放开民 间投资市场准入,全面落实民间投资平等市场主体待遇,鼓 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能源、交
通、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增强民间投资动力,加大财政支 持力度,落实民营企业税费优惠政策,破解融资难题,有效 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保障民间投资用地需求,加强民间 投资人才智力支持,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第二节 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加快实体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改 造升级传统商业,全面发展“线上+线下”、品牌连锁等新商业 模式,推动商品交易市场、批发零售连锁经营门店供销体系 扩充数量规模。大力发展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 等新型消费,推动商贸零售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加快发展生 鲜电商、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数字生活、网络 诊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体验消费、智能消费、居家 消费等消费新热点。 引进时尚购物、高档餐饮、休闲娱乐等 中高端消费业态,培育打造时尚购物商圈。依托山河等自然 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星级生态酒店。鼓励在城市商业中心发 展夜游、夜宴、夜购、夜娱、夜市等夜间经济。依托乡镇集 市、商超、便利店等,提升乡镇连锁超市、便利店网点覆盖 面,推进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农膜等农资连锁经营网 点建设,提升农村便民消费服务水平。
第三节 构建高效流通体系
促进县城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冷链物流设施提质增 效、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优化便民服务设施,打造“15 分钟
便民服务圈”。实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平时服 务、急时保障的应急物流基地。完善城市绿色配送体系,全 力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有机衔 接,促进交通运输和邮政快递融合发展。 改造提升农村流通 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邮政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农村网 点布局优势,实施“邮政在乡” 、升级“快递下乡”,促进工业 品下乡和农产品进程双向流通。
第十章 聚焦补齐短板,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
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机遇,超前谋划、补齐短板, 前瞻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立内外便捷综合交通体系,推 动现代水利和现代能源建设,筑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硬件基 础,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 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部署 5G 、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 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重点乡镇 5G全覆盖, 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进程,进一步丰富应用场 景,重点推进文化旅游、农业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推动经 开区“触网登云”,支持工业企业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加快 推进新能源充电桩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充电基 础设施体系。推进城镇地区高速光纤网络全覆盖,推动宽带 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地区光纤网络覆盖。建立健全长效服务
机制,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深度融入数字灵璧、
智慧灵璧建设。
专栏 13:建设城乡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
县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项目、县大数据中心项目、县智慧化城市 建设项目等 |
第二节 建立内外便捷交通体系
立足皖北、面向长三角、放眼全国,优化路网结构,强 化综合客、货运枢纽功能和衔接能力,形成多层次、一体化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码头。积极向上争取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经过灵璧, 谋划连接宿州机场、宿州高铁东站、宿州火车站的轨道交通, 打造北往徐州、南往蚌埠的城际高铁,全面提升铁路交通集 散功能。加快灵璧货运码头、旅游码头建设,提升新汴河航 道通行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内河码头。
公路。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形成结构完善、层次分
明、快速便捷的两纵两横2高速公路和两纵十横3国省干线路
网体系。推进 80km 外环路通车,推进 S306 北外环改建工程, 建成钟灵大桥、迎宾大桥、G343 至钟灵大桥和迎宾大桥连 接线工程,加快促进县城道路融合衔接、连线成网。充分发 挥路网的整体功能,积极对接淮海经济区,重点建设徐州空
2两纵两横高速工程:“两横”:泗许高速、宿州-宿迁高速 “两纵”:徐明高速、宿州至固镇。
3两纵十横国省干线:“两纵”:S224 、S223 “十横”:G104 、G343 、S408 、S409 、S302 、S303 、S304 、S306、 S305 、S307
港连接线工程 ( S224) 、灵璧旅游大道 ( S223 ) ,提升通行 能力和城市形象,拉大城市框架。启动实施综合客运站建设, 完善新建省道、改扩建县道港湾式停靠站布局。升级改造县、 乡、村道路,提升通行能力,力争到 2025 年,所有乡镇通 二级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双车道公路,行政村 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 100%。改善农村公路路网质量,压实“路 长制”责任,加强农村道路管理养护,申创“四好农村路”国家 级示范县。
机场。进一步谋划推进灵璧县通用机场建设,提高灵璧
县航空运输及航空服务能力。
专栏 14:建立内外交通项目 |
灵璧船闸工程项目、徐明高速大庙互通区及连接线工程、朝阳互 通区及其连接线工程、宿州-宿迁高速灵璧段项目、宿淮铁路复线 建设项目 (连接高铁站子线) 、灵璧货运码头项目、钟灵大桥改 建工程、徐州空港连接线工程 (S224 皖苏界至杨疃段改建工程) 、 灵璧县旅游大道 ( S223 皖苏界至灵城段改建工程) 、灵璧县旅游 大道( S223 向阳至 S329 段改建工程)、迎宾大桥改建工程、G343 至新灵西闸大桥连接线、G343 至新灵西闸大桥连接线、G343 至 灵固大桥连接线工程、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项目、乡镇通二级及 以上公路工程、县道建设工程、 乡道建设工程 (408880 工程) 、 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项目、灵璧县汽车站搬迁设计施工一体化项 目、新汴河灵璧旅游码头、S302 皖苏界至渔沟段改建工程、S303 灵璧段改建工程、S304 禅梅路灵璧段改建工程、S305 灵璧段改 建工程、S306 灵璧段改建工程、S408 灵璧段改建工程、汽车南 站搬迁、新汴河大桥、道路提升工程、其它路网改善提升任务、 |
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联网路、303 大庙段改道项目、鲍虞路大 庙段提升工程、高速出 口、大庙客运站建设、沙冯路改造提升工 程、路桥建设项目、渡改桥 (唐河流域) 、冯庙镇吴杨大桥、灵 马大桥等 |
第三节 推进水利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和节水改
造,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提升大、中、小沟渠 灌溉能力。做好何山水库新建及现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 作,全面提升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 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城西地表水厂新建工程、城区供水管网 扩建工程建设,建成覆盖规划区的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加 快灵璧县城区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 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对河道支流进行全面整 治,开展河湖水质监测工作,加强河长巡河制度,强化河湖 管理保护。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等新 技术与水利工作深度融合,实现水利信息采集、输送、存储、
处理和服务现代化,提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专栏 15:建设水利设施项目 |
小型农田水利、新汴河灌区、新建桥涵45 庄、涵闸站拆除重建、 新建桥涵灌溉井、灵璧县何山水库工程、朝阳镇镇域水系改造项 目、灵璧县新濉河三渠沟治理工程、灵璧县拖尾河新杨河治理工 程、灵璧县洪山河治理工程、灵璧县运料河治理工程、灵璧县老 虹灵沟治理工程、灵璧县汤桥闸工程、灵璧县赵井闸工程、灵璧 县彭庄闸工程、濉唐沟通工程等 |
第四节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能源建设,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垃圾 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继续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 使用,健全能源技术推广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天 然气利用,推进固镇-灵璧- 泗县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积极 推广应用天然气加气站和分布式能源,推进城镇天然气输配 管网工程。加快供热管网建设,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及清 洁能源集中供热。持续加大城乡电网建设力度,优化完善主 网结构、缩小供电半径,提升电力保障能力。推进煤炭消费
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等工作。
专栏 16:建设能源设施项目 |
灵璧县大路 220 千伏、灵璧县灵城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固镇— 灵璧— 泗县”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管道天然气安徽省中纵线灵 璧支线连接项目、灵璧县新区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灵璧县黄岗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灵璧县夏楼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灵璧县 灵泗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上海电气灵璧 100MW/200MWH 公用 储能项目、天润灵璧县平原二期风电场项目、璧辉灵璧县灵南二 期风电场项目、洁源灵璧县灵北风电场项目、光大灵璧垃圾焚烧 发电项目二期等等 |
第十一章 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 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 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
荣发展,积极开展文化强县建设。
第一节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 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 义发展史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 伟大精神。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活动,深 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 园创建活动,增强人民文明实践自觉性。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不断激励更多人崇德向善,壮 大志愿服务力量。实施诚信建设行动,弘扬诚信文化,畅通 公众参与、社会参与诚信建设机制的渠道。倡导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 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县文化馆、图书 馆、博物馆服务功能及配套功能,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和地方志事业,加强文物和古建筑保护利用,搭建三元文化 展示平台,讲好灵璧故事,推介灵璧文化。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乡镇、村(社区)综合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建立基层文化 设施网络,到 2025 年,全县乡、村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 心覆盖率达 100%。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 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 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 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 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面向基 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更好地 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第三节 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文化旅 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有机衔接,打 造旅游精品路线,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立足灵璧悠久深厚的文 化底蕴,创新推进文旅重大项目建设,示范推动文化和旅游 深度融合,整体带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以物质文化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重点打造集智慧免费开放、文物展示、 非遗展示展演、参观游览、演艺剧场、休闲简餐、文艺创作、 文旅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灵璧县文化旅游产业园暨文化“三馆” 建设项目,赋予文化生命力和精神血脉。 以大运河文化为依 托,围绕大运河遗址灵璧段传承保护利用,着力打造国保单 位花石纲遗址公园保护项目,通过考古挖掘保护,再现灵璧 历史文化遗迹。打造灵璧县钟馗文化园二期 ( 南门) 项目,
推进钟馗文化园4A 级景区创建,促进文旅业态融合。 以创 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依托,紧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 发展战略和徐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目标,积极推进长三角旅游 一体化,通过与长三角地区抱团合作,实现旅游景区串联, 联合打造长三角精品旅游线。
完善景区配套服务功能。将文旅产业发展融入城市更 新、设施升级,撬动城市配套服务功能的提升,提高旅游对 城市发展的综合价值。围绕灵城千年古镇、张氏园亭遗址公 园等文化遗址,打造汴水宋韵精品民宿民居和特色商业街 区,彰显历史文化风貌。 围绕钟馗文化园4A 级景区创建, 配套引进星级酒店和大型超市,培育一批社区服务中心,带 动提升社区商业服务水平。推进干线公路与重要景区连接, 规划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推进社会公共停车场、酒店自备停 车场、旅游景区配套停车场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厕所建设与 管理。
做强特色文旅品牌。通过内挖潜力、外借优势,研究开 发以磬石工艺加工、钟馗画创作、非物质文化传承为特色的
文创产品,着力打造文化特色旅游名县。突出楚汉文化、大运河文化等特色文化以及灵璧大鼓、菠林喇叭等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做响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力争将灵城镇、渔沟镇、 虞姬乡、大庙乡打造成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虞姬村、垓下 村、卓庄村、菠林村、磬云村打造成安徽省特色旅游村,继
续办好下楼、浍沟、朝阳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节,策划举办 非遗展演、送文化下乡及群众文艺汇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开 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节庆、征文和摄影大赛 等活动,提升灵璧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继续举办灵璧国际 奇石文化博览会暨钟馗文化、虞姬文化旅游节,带动旅游事 业发展。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网络表演、网络社群、短视频 等互联网文化新业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 化营销方式,加强对文化旅游项目的营销宣传。
积极发展智慧旅游。紧随“新基建”热潮,积极推进 5G、 大数据、VR/AR 等技术在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钟馗文 化园、现代农业博览园等景区的运用,加快发展数字文化旅 游,加快沉浸式、互动性等文化旅游项目设计,打造集文旅 创意、古韵今风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体验。示范推进和提 升全域旅游道路标识,构筑“指尖上的灵璧”智慧旅游系统, 增强景区体验感。加强文旅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 进 5G 等基础网络建设,实现景区周边 5G 全覆盖,着力打造
“数字旅游”灵璧。
专栏 17:文旅产业发展项目 |
灵璧县文化旅游产业园 ( 三馆) 、灵璧县奇石特色商业街消费聚集 区配套设施建设、灵璧县钟馗文化园4A 级创建一期基础建设提升、 灵璧县钟馗文化园二期、张氏园亭复建项目、灵璧县磬云山国家地 址公园优质旅游提升项目、灵璧九顶水库湿地公园等 |
第十二章 坚持生态优先,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4”
硬约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项目建设,处理好保护和发 展、治理和修复、 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加快构建生态优先、 优质优良的生态空间体系。
第一节 持续加强污染防治
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增加城镇绿化面积, 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打造成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乡 更干净的美好灵璧。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打好 蓝天保卫战。 围绕“五控”要求,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及 非道路移动机械等主要污染源治理,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全 面“控气”,坚持源头把关,在片区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坚守“生态、安全、 合法”三条底线,严格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能耗、重 污染项目上马,鼓励发展高效、低耗或环保无污染产业,大 力推行清洁生产,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控 煤”,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对全县燃煤锅炉按照煤改气、 煤改电、煤改清洁能源等方式进行整改。鼓励餐饮单位安装 高效油烟净化装置。有效“控车”,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 机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治理,对主要交通干线和重点区域加 强大气监管力度。现场“控尘”,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加
4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强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对主要道路、建筑施工工地、非煤矿 山、混凝土搅拌站加强监管,督促企业做好扬尘防护措施。 网格“控烧”,加强禁燃区烟花爆竹燃放管控,持续加强城区 餐饮油烟管控,提升城市建成区的绿化面积和质量,逐步减
少建成区裸土和裸露面积。
加强水污染防治。切实做好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碧水 保卫战。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和河道内源污染治理, 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职责,“一河一策”精准施治,加大 对濉河、运料河、拖尾河、唐河、沱河、北沱河等本干水体 及流域内支流支沟进行综合整治和提升,确保地表水考核断 面达标。加强城乡污水综合治理,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体 系全面覆盖,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辖区内黑臭 水体治理力度,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地下水污染 综合防治,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 殖场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 施,保证畜禽粪污进行科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防止污染环 境。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加大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 推进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源地建设,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 立治”工作。到 2025 年,全县主要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稳步 提升,基本消除劣V 类水体。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 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持续推进土
壤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工业污染风险 防控,开展隐患排查,制订实施监测方案,对土壤和地下水 进行年度检测。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对固 体废物堆存场所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三防”设施的建设 和运行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 为,强化重点地块和工业用地的管控,严格污染治理,确保 土壤安全。严控农业面源污染,确保耕地环境安全。加强农 药使用指导和总量控制,严控农用薄膜使用。实施北沱河、 奎睢河流域两岸土壤污染监测与修复工程。加强汴河南垃圾
填埋场监管,完成土壤生态恢复。
专栏 18:污染防治项目 |
灵璧县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黑臭汪塘水体治理、垃圾 分类处理中心、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灵璧餐厨(厨余) 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全县中心村污水处理、乡镇政府所在 地和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灵璧县乡镇黑臭水体整治 项目、疑似土壤污染地块评估与修复等 |
第二节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推动资源高值化 利用、产业循环化发展、城市绿色化提升,加快形成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 发展生态工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争 到 2025 年,创建省级绿色工厂 1 家以上。加快排污许可管
理,强制约束企业的污染排放,抑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 染产品的生产供应。鼓励县内骨干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 突出补链接环,积极引进低碳环保、清洁生产、绿色服务等 绿色产业,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紧盯循环经济项目。积 极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提供绿色信贷等措施,鼓励 和引导企业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与提供更多的绿 色产品和服务。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学校、社区、商场、餐馆、 景区等创建行动,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集 约的行动自觉。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进主城区重点区 域内住宅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式。全县城镇新建民用建筑 全面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改造,公共建筑按照 65%节能目 标设计建造。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通过强化宣传、完善配套、
知识普及等形式明确细化垃圾分类方法,推动垃圾分类走深
走实。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动员广大群众
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 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三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保护要素,加强全县生态保护,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健全“五 绿并进”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增绿补绿行动,不断提升森林覆 盖率,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力争到 2025 年,全县森
林覆盖率达 22%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 偿负面评价惩罚机制。推进国土整治修复,明确国土空间生 态修复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安排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 复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提高生态空间系统性和完整性。严 格保护、有序开发磬石资源,对部分山地实施封山育林,全 面加强矿山恢复治理,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
第四节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清理和盘活工业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 产出效率。提高园区企业准入标准,推进多层次标准化厂房 建设。推进企业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生活节水, 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加强工业用水、建筑用水、市政 设施用水等再生水利用系统建设,逐步推进新建小区、宾馆、 饭店、学校等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构建以河道生态用 水为主,市政绿化用水为辅的污水回用体系。开展重点用能 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加大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 理。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布局报废汽车统一回收和 集中拆解行业,运用“互联网+”商业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提 升废旧商品回收交易市场的集散和辐射能力,促进回收与利 用环节的有效衔接。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 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第十三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围绕全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引培并举,建立人才
集聚机制体制, 以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政策 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 人才队伍。
第一节 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人才强企工程,着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 新技术产业,实行“人才、平台、项目”有机结合,鼓励企业 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完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创新驱 动发展,坚持以高端人才引领高端产业,围绕战新产业和新 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 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优化科技人才引进培 育环境,加大人才激励力度,提高住房、子女、福利等补贴, 提升高端人才吸引能力。
第二节 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面向轴承、农机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加强技能 型人才培训,重点加强急需紧缺技工、高级技工培养, 内部 培育和选拔一批优秀技能人才,提升一线员工技能操作水 平。支持企业定期组织员工技能培训会、 内部技能大赛等活 动,鼓励企业内部员工积极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激发员工 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积极性和热情。 引导企业同中国科技大 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及宿州职业技术学 院、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合作交
流,共同培养企业实用人才。鼓励企业加强与长三角等先进 地区企业交流合作,积极引入一批优质技能人才。
第三节 加强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体
系,加强教育、 医疗等社会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 实施“名师” 、“名医”等系列人才培养工程,促进重点领域高 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发展。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 名工程”,优化优秀教师选拔任用培养机制。制定人才优惠政 策,大力引进优秀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和成熟优秀教育人才, 力争“十四五”期间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才 100 人以 上。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给予特殊津贴, 提升教育人才队伍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加强与合肥、 芜湖、安庆等地高校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小学教育人才 培训基地,创新专项培训、挂职锻炼、跟岗学习等方式,持
续不断组织若干名教育管理人才、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优秀医疗人才选拔,加大 校园招聘力度。拓展长三角医学专家支持“健康灵璧”柔性引 才方式,培养引进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进一步落实卫生健 康人才“511”计划和省“徽乡名医”培养工程,“十四五”期间引 进培养学历高、技术精、 品德好医护人员 1300 人以上,其 中乡村医生200 人左右。加强医疗人员教育培训,抓好人才
短期培训、上级医院进修和跟班学习,定期对医疗卫生人员 进行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县医院优秀医生,护 士外出培训学习,提升医疗队伍人才素质。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将驻村工作队、产业 扶贫指导员、帮扶干部等工作力量整合过渡到乡村振兴上 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工作队伍支撑。培育高素质农业 经营管理人才、多技能实用新型人才和高标准新型职业农 民。选树一批有学历、有技术、爱农业、爱农村、愿意带动 村民共同发展的青年农民,列入培养计划,打造生产技术型、 科技研发型、职业经理型、产品营销型等多类别的农业精英 人才。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培育,落实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 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创业。积极做好新 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到 2025 年,累 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0 人以上。
第四节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载体建设
实施“132+N”品牌发展计划,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
设,建立综合性实训基地,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综合体系工程 建设,形成人力资源培训、鉴定、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 机制。加强与合工大技师学院及相关高校合作交流,提高技 能培训水平,打造皖北技能人才培训培养高地,力争年招收 学生 1000 人、培训技能劳动者 5000 人;建设完善 3 个服务 机构 ( 1 个职业能力鉴定站、1 个众创空间、1 个高度信息化
网络化人力资源市场) ;建设 2 个省级培训基地 (省级公共 实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打造国家级职业技 能竞技竞赛中心;配套建设 N 个子功能工程 ( 1 个市级创业 指导大师工作室,10 个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打造国 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规范农 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争创省级示范园;探索创建安徽青年 创业园;积极开展国家级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 ( 示范) 县创 建;加大对社会资本、 民营企业或高校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 的孵化基地支持力度,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第十四章 精准服务民生,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持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节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促进创业 带动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发挥灵璧花生、薄壳山核桃等特色 农产品优势,以网络直播售卖、深加工等方式提高农民收入。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制度和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 育教师工资待遇有关政策,增加一线劳动者报酬。完善按劳 分配和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让知识密集型创
造性劳动获得应有报酬,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保护 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缩小 城乡、 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 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就业。开展贫困 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 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摸底排查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意愿,强化政策宣传和就业服务,打造 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和就业平台,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 创业。支持城市灵活就业,扶持中小微企业和新就业形态, 鼓励“小店经济”发展。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公共就业资源,完善人力 资源交流网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就业一柜通办理 和一条龙服务。深化人力资源对接,加强与省内外公共就业 服务机构联系,重点拓展省外劳务对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加大对创业企业、个人的扶持力度,提高创业补贴标准,加 强新一轮创业政策宣传,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 平。
第二节 着力打造教育强县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教育 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资源布局合理、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的现代化教育强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 头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地制宜,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和“开学第一 课”“传承中华美德”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人 物学习,爱党、爱国、爱人民。开展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心 理健康状况调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标准,培养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建设者和接班人。
夯实基础教育基石。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推行 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区域统筹,搭建发展平台,创新 办园模式,优化办园机制。在全县每个中心校建设一个中心 幼儿园,在各中心村再建设分幼儿园。按照 3 、5 、15 分钟 生活圈,在生活圈内合理配置中小学教育,满足新一轮城镇 化人口入学需求,新建灵璧县第八小学、灵璧县闫河路小学、 灵璧县实验小学东校区、灵璧县第九小学、灵璧县第十小学、 灵璧东北部初中和灵璧县第十中学等项目。推进高中教育高 质量发展,搬迁灵璧二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突出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中职教育创新发展,依托现有 的灵璧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和灵璧师范创建全国中职示范校 区,结合灵璧实际将职教中心升格为灵璧高级职业技术学 院,同时与开发区相联系为开发区内的企业培养一大批合格
的技能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培 养培训基地,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
稳定发展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和专门教 育稳定发展,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2025 年 ) 》, 推动发展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打造德育示范园区、劳动教 育示范园区、中小学研学旅示范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 使青少年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促进灵璧县青少年文化事 业健康发展。搬迁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灵璧学院,加强学历教 育、老年教育等,关注终身教育,引导居民自我能力和素质 提升。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新建义务教育智慧培训中心,打 造“互联网十教育”平台,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 真正做到在全县范围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教育信 息化 2.0 行动,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学校和智慧 校园建设, 以农村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统一规范、试点 先行、分类推进,在全县中小学建设智慧学校。优化信息化 学习环境,普及移动终端教室,更新、添置教师用机、学生 用机、班班通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普及 5G 网络进校 园,营造稳定高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第三节 推动健康灵璧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
康和体育事业,让全县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高效率、 更加公平、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健康和体育服务。
加强医疗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医共体建
设, 以提高全县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 需求为导向,力争到 2025 年,建成 1 到 2 家三甲医院,实 现以县级医院为龙头, 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村级医疗机构为 网底,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网络相互融合的紧密型医共 体。调整优化城区医疗资源布局,加快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 施建设,打造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 站 ) 。合理规划村级医疗服务机构,原则上按一村一室设置, 打造 15 分钟医疗服务圈,加大医疗设备配置,实现资源合 理高效利用。加强医联体建设,鼓励二级综合医院 (含中医 院)开展医联体建设,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与省内“三 甲”公立医院沟通、合作,切实优化医联体的管理机制和运行 机制,发挥医联体“对口支援”的强大作用,切实提高县级公 立医院的各项技术、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专科医院建设, 完善城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小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 覆盖。坚持中西医并重,提高县中医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到2025 年,100%的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 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提升应急救治水平。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制度,充分发挥 疫情防控期间应急指挥、组织和实施等作用。完善应急医疗 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和优化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重大公 共卫生应急处置,坚持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 有机结合,严格落实远端防控、入境人员闭环管理等措施, 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狠抓重点场所、 重点环节防控,全面做好外防输入、 内防反弹工作。健全公 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增强核酸检测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 备,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强化县疾控中心和基层机构 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 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实现 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 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处置能力。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强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创新工作模式,依托居民 电子健康卡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健康服 务,实现便民就医一卡通,切实提高辖区居民就医体验和获 得感。升级完善灵璧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统一全县医 疗卫生数据标准,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 设,整体推进卫生健康电子政务、统计管理、公共信息服务、 健康服务等系统建设,实现县域卫生健康数据互联互通、数 据共享。推动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引进
沪苏浙等地以及省内优质医疗资源,采取合作办医、设立分 院、委托管理、组建医联体等形式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完善医养结合机制。建立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与合作 医院间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鼓励养老机构申办医疗机构执业 许可证、医疗机构申办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积极构建养老、 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实现老年 人卫生健康服务在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便捷对 接。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 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 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 健康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 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 合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 位,大力推进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和社区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建 设。
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质。结合灵璧居民生活习惯,加强 健康促进与教育,提高人民健康素养。健全城乡惠民公共体 育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群众体育活动,完善全民体 质监测网络。提升发展竞技体育,建立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 业余训练体系,积极承办重大体育赛事,推动竞技体育向大 众化方向发展。推动灵璧足球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发展社 会足球,推广校园足球,积极组织业余足球比赛。大力发展
体育服装、体育器材和体育设备等体育产业,加强体育运动 指导,促进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灵城体育设 施建设和布局,推动城区体育设施提升,加快乡镇体育设施 建设,促进竞技场馆和中小型体育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等 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 年,在城镇社区实现 15 分 钟健身圈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县人 口比重进 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升。美化家庭环境和公 共空间,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居民卫生健康意识,引导群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 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县、 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最大化实现老年人休闲、娱乐及 照护需求。重点办好已建成农村幸福院的规范管理工作。着 力补齐城市居家养老和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养老机构提 质增效和医养结合深入发展。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 银发经济。鼓励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养老服务业,加强医疗 护理、康复促进等机构建设,培育壮大康体养生等老龄服务 业健全养老服务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配 置,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建设完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积极推进托幼一体,新建
和改扩建幼儿园,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支持社 区、企事业单位、园区、商务楼宇等多元主体开设公益普惠 托育点。发展多元托育服务,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 织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一批连锁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托 育服务机构,按需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多元化服 务。落实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进社区,在社区内普遍设立 独立儿童之家,打造环境安全、设施齐全、服务专业的 15 分钟社区托育服务圈,提供嵌入式、菜单式、分龄式的多元 托育服务。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继续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专项行
动, 以各类新增企业、劳务派遣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微 企业,新就业形态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 行精准扩面。持续做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贯彻执行省市统一政策,做到应保尽保。提升养老保险规范 化管理水平,健全部门信息动态共享机制,加大新成长劳动 力、返乡就业人员等群体的信息筛选和审查,精准定位应保 未保对象。不断扩大职业人群工伤保险覆盖面, 由国有、集 体企业逐步向各类企业、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事业单位以及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拓展,从城镇职工向农民工扩展,实现 高风险行业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全覆盖。做好失业保险金发 放工作,加大失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开展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人员
数据交换和比对,推进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合作,落 实统一工伤保险政策。
建立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家庭经 济状况核对信息机制,提高全县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比对工 作质量。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 大临时救助力度,完善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 制,重点保障好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 助管理服务,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积极探索特殊 受助人员集中安置。按照人口数量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加强 基层服务队伍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加大社会 救助资金投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
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推进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残疾人两项补贴以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各项工作实现人 工认证与系统认证智能化处理,建立成熟的网格化工作模 式,实现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完善和落实孤儿保障制度, 不断规范弃婴收养行为,适度扩大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推 动建设灵璧县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县残疾人康复中 心和托养中心,不断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做好退役军人优 抚安置工作。
第五节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灵璧、信用
灵璧,提升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强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全县网格化管理、组团 式服务“一张网”的基础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基层民主自治方 式方法,提高群众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教育、 自我监 督能力和水平。压实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效,深化城乡社区服 务中心建设,继续推进综治网络向城乡社区和企业延伸。强 化“双培双带”党建先锋工程,选优配强村干部、党员队伍, 为实现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加 强“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持续强化农村小微权力监督机制建 设,让村民对村级权力的运行听得到、看得见、说得上,充 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借鉴“枫桥经
验”,注重调动调解、综治、司法、公安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
努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把恳谈协商纳入乡村治理
体系,促进恳谈协商与基层协商在程序机制上有机衔接,推 动政协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加强法治灵璧建设。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 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 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充分尊重人大、政协对于政府 工作的监督支持,切实落实人民群众各项民主权利。完善重 大决策事项程序制度,深入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深化基 层民主法治建设,强化服务理念,创新基层工作机制。打通 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力推进“一村(社区) 一法律顾问”
工作,加强对困难和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严格落实行政执 法人员培训考核,强化执法证件管理。加强全民普法,特别是 青少年、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工作,从源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提高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推进信用灵璧建设。围绕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监管 等方面,完善县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加强公共信用信息交换 共享,加大纳税、社保、水、电、气以及个人等信用信息归 集力度,实现上级信用平台共享,拓展信用信息查询应用。 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推进征信宣传,加强征信教育, 推动形成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的习惯和机制,促进信用大数 据开发利用。强化信用联动奖惩,落实重点领域失信联合惩 戒办法,建立信用联动奖惩机制。强化媒体宣传,加大诚信 宣传和教育活动,曝光不诚信行为,大力营造“诚信光荣、失 信可耻”的道德氛围,促进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专栏 19:社会事业项目 |
农民文化主题公园、鸬鹚捕鱼文化展示基地、农民技能培训中心暨 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大庙第二小学、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基地、灵璧 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灵璧县钟馗文化园南门文化活动广 场、殷庄公墓、大庙室内体育馆、灵璧师范搬迁、灵璧县第二中学、 灵璧县实验小学东校区、灵璧县闫河路小学建设项目、实验学校扩 建、科技馆项目、灵璧县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临床中心项目、灵璧县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项目、灵璧县人民医院老院区提升改造项 |
目、灵璧县精神专科医院建设项目、灵璧县全民健身中心、灵璧县 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乡镇卫生院整体搬迁及改扩建项目、残疾人康 复中心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残疾人托养中心等 |
第十五章 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建设高水平平安灵璧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 安全发展贯穿全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 代化美好灵璧建设的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建设平安灵 璧。
第一节 确保经济运行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健全粮食安全责任领导制,稳定粮食播 种面积和产量,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粮食和重要农产 品供给保障体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 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科学合理、 安全高效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坚决遏制耕地 “非农化” 、防止“非粮化”,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保障能源安 全。保障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加大能源安全生产投入,维护 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开展食 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提高食品药品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 室到医院全过程监管能力,逐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 系。维护金融安全。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和多渠 道补充资本金,增强风险抵补能力。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等非 法金融活动,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
第二节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系统
建全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创新 应急管理模式,推行政府购买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积极引 导、鼓励社会中介组织进驻灵璧,建立落实生产企业本质安 全水平分类监管制度。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和防御基础设 施建设,努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行 5G 网络在安全 应急领域的应用,建成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有效汇集公安、 水利、城管、交通、医疗、教育等信息成为全县应对各类突 发事件指挥调度平台。推进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运 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应急指挥、安全监管和自然灾害防治水 平。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和民兵国防教育 基地建设,夯实基层武装基础,深化后备力量建设转型,扎 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深化军地资源共 享和双向支撑拉动。落实现役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参 观旅游景点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 现代化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全力防控重大安全风险。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 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洪涝干旱、森林火灾、 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防御工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进一步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
品等高危行业领域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作 业”专项行动。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确定事故隐患辨 识、评估和分级标准,指导和规范企业开展事故隐患自查、 自改、 自报工作,推进重点监管企业“全覆盖”。聚焦电动自 行车、重点车辆、危险化学品、油气输送管道、火灾、建筑
施工、隧道施工、特种设备、地面坍塌、三小场所等高风险 领域,实施分级管控,形成精细化的防范化解机制。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落实依法治安各项政策、制度,进一步充实安全监管执 法队伍,加大对执法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依法 行政水平。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 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 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开展社会联防共治攻坚行动,积极 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主动履行社会责 任,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 动社会共治、平安共享。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 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就地及时解决人民问题 和矛盾,实现良好社会治安。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 提升,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规划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创 新项目支撑和要素保障,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展开,为顺
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建立健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 示精神的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 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规划推进机制,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 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重点对规划实 施过程中的重大改革突破、重大政策出台、重大产业发展、 重大项目遴选、重大工程推进、重点要素保障,开展研究部 署和综合指导,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相关部门协调运作的强有力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人大、 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了解和掌握规划 实施过程中的社情民意,提高规划的实施水平。发挥民主党 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阶层作用,提高建言资政和凝 聚共识水平。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增 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 的周围。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经开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高度重视规划的统领和指导作用,根据自身职能,认真制定 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全力推进 规划实施。
第二节 狠抓项目建设落实
坚持“以规划谋项目、 以项目促规划”,加强项目系统谋 划。根据全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要,充分对接国
家、省市战略导向,按照规划中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计划 进度,倒排时间,逐年、逐季细化工作任务,按照“一月一排、 一星期一汇总、一项目一方案、一月一研究”的总体要求,发 现问题及时协调,推动在谈项目及早落地和在建项目稳步推 进。将项目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同时各项目责 任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项目服务,及时协调 解决难题。完善项目实施机制,强化政府在项目策划、储备 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尊重市场投资主体诉求,建立“建成一批、 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重大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创新重点项 目审批方式,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扎实推进项目落实。强化 项目监管,完善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 效益。
第三节 强化生产要素保障
加强用地保障。积极推进“多规融合”框架下的土地利用 规划修编工作,着重做好“增量严控”“存量盘活”和“节约集 约”工作,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优先安排“十四五” 重大项目落地,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 目走,继续向上争取重点项目土地追加指标,用好土地增减 挂和土地增存挂政策,多渠道保障发展用地指标,加强省级 以上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促进闲置土地流转及低效土地二次 开发工作,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化利用, 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确保“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快
速落地生效。“十四五”期间,年均土地“增减挂”拆迁复垦4600 亩以上,完成出让土地 8000 亩,实现出让金收入 200 亿元 以上,完成土地收储 5000 亩。加强资金保障。积极盘活各 项财政资金和国有闲置资产,强化政府性财政资金投入,积 极争取国家、省、市级财政资金配套。强化地方政府财政性 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建立产业引导、城市发展等领域基金, 给予重大项目建设发展资金支撑。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 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强社会资 本引导,为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和新能源等特色产业提供 资金支持,在资金上为项目落实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督管理
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作为制定专项规划、 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 衔接,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 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分解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逐年逐项落实。 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 绩效考核力度。加强财政预算与县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协 调,县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县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 务,优化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强化规划实施的跟 踪分析,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加强规划实 施中期和后期的评估。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 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