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嘎、央宗姐妹: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发布日期:2023-08-02 17:01 编辑:宿州市科技局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 字号:


    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28日在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说


▲卓嘎(左)、央宗姐妹俩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藏族姐妹卓嘎、央宗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响和带领下,姐妹俩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国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

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被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包围,平均海拔3650米,日均光照不足2小时,一年365天有大半时间大雪封山、与世隔绝。来自印度洋的充沛水汽,让玉麦常年云雾笼罩。虽然林木参天,地上却长不出庄稼。青稞结不了穗儿,土豆只有拇指那么大。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乡亲们只能赶着牦牛,将自家的酥油、奶渣运出山外,才能换回所需的青稞、盐巴和砖茶等生活必需品。从玉麦到隆子县城,直线距离不过40公里,却要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穿过陡峭的山谷和沼泽遍地的原始森林,一趟要走十几天。

1959年,玉麦乡成立的时候,老民兵桑杰曲巴担任第一任乡长。因交通不便、贫困苦寒,一些居民陆续搬走。1983年,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玉麦剩下的3户人家内迁到日拉山外条件较好的曲松乡。但仅过了一个冬天,桑杰曲巴就带着家人、赶着牛群,回到了原来居住的地方。

“我们有一天会在这片土地上死去。没关系,会有人接替我们守护这片土地。但是这个人必须是中国人!”面对家人的不解,桑杰曲巴说。

从那时起,高原孤岛上只剩下桑杰曲巴一家人。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缺医少药、严酷的自然环境,先后夺走了妻子和小女儿的生命,桑杰曲巴依然带着卓嘎、央宗姐妹坚守在这里。玉麦乡因此有了一个外号“三人乡”,是我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

玉麦苦,守边难。年幼时,卓嘎、央宗几次央求父亲:“搬到山外去吧!”父亲每次都严厉地说:“我们放牧,也是为祖国守边疆。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要守好!”

在父亲的带领下,卓嘎、央宗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父亲退休,卓嘎担任玉麦乡乡长,央宗是副乡长兼妇女主任。直到1996年,玉麦乡有了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山外迁来两户人家,玉麦从此告别“三人乡”的历史。

2001年,通往玉麦乡的道路修通,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好日子开始了,父亲桑杰曲巴却在这一年去世了。

爱国的热情、守边的信念,并没有随着父亲离去和时光流逝而消失。

“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我们的家乡是玉麦。我们的国家是中国。”“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姐妹俩牢记父亲嘱托,沿着父亲的足迹,在巍巍群山中、茫茫雪原上、莽莽丛林里,默默放牧、巡逻十几年,如同高原上顽强生长的格桑花,深深扎根雪域边陲。

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玉麦人的坚守和奋斗中,玉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建起了学校、医院、边防派出所,乡级基层组织也逐渐完善。玉麦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多。到2017年,全乡发展成9户32人的规模。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和央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并很快收到了回信。“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总书记不仅肯定了他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还勉励广大农牧民群众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总书记的回信,坚定了卓嘎、央宗守边的信心和决心。即使已从乡领导岗位退下来,她们仍然心系边防。这对“爱国守边最美格桑花”,先后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今年6月29日,卓嘎被党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激励更多农牧民加入守边固边、兴边强边的队伍。作为玉麦乡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从西藏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投身玉麦建设。卓嘎的儿女大学毕业后,也都主动回到了玉麦。2018年初,玉麦乡并入国家大电网;2019年,附近乡镇的47户人家迁入玉麦,全乡56户居民住进了崭新的楼房。有了边民补贴、生态补偿和草场补助等政策性收入,再加上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到2020年底,全乡已有67户234人。

曾经只有一家三口的高原孤岛,已经成为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热土。总书记回信中对玉麦的祝福,变成了现实。

回望历史,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守护。祖国边境上,爱国守边的时代强音不断回响——

在位于“昆仑之巅”的新疆河尾滩哨所,一代代哨卡官兵坚持“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用青春践行“在没有界碑的边防线上,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

在内蒙古达茂旗边境线上,牧民阿迪亚一家两代接力放牧守边,无怨无悔。他们说:“有了平静的湖水,以湖为家的鸿雁才能平安生活。有了安定的祖国,人民才能平安生活。”

在海南琼海市潭门村,渔民王书茂为国护海寸步不让,为民服务初心不改,留下了“三代同堂建设南沙”的佳话。王书茂说:“我的根在船上,船锚就是身后的祖国。”

……

从雪域高原到偏远海岛,从边防官兵到普通群众,他们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激励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勇前进。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1年7月6日05版,执笔:李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