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宿州市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4-08 09:58 来源:宿州市教体局 字号: 阅读:

教体项〔202223

县区教育体育局、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机关各科室、市直各学校:

    现将《宿州市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附件:宿州市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宿州市教育体育局

202248日   

宿州市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重要阶段,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安徽省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宿州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总体部署,结合全市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宿州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体育产业总量不断提高、产业领域逐步拓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31.7亿元增至2020年的74.5亿元,增加值从12.1亿元增至25.9亿元,规模总量实现了翻一番;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6年的0.9%上升至2020年的1.3%超过全省体育产业经济贡献水平。

1  十三五期间宿州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

市场主体逐步壮大。截至2020年,全市体育企业超过460家,2016-2020年年均增速达到17.78%,重点体育企业达到50家。宿州盈德服装有限公司、宿州鸿正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砀山县安徽鲁冰花服饰有限公司等一批运动服装企业蓬勃发展,泗县安徽好派文化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灵璧县安徽天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体育用品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宿州丰大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等一批体育旅游企业持续向好

2  十三五期间宿州市体育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公共体育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已建成体育场地总面积1055.4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6平方米;宿州体育中心、灵璧体育中心等一批综合场馆相继建成;新建社会足球场地105块,完成任务率125%排名全省第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6.7%群众体育基础不断加强。

产业特色逐步形成。积极打造以项目产业为牵引、赛事产业为驱动、青少年体育为支撑的新发展格局。成功承办中国马术耐力锦标赛、全省青少年笼式足球精英赛等精品赛事;举办全市青少年锦标赛16项。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43所;创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市级22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6所、市级12所。以足球、篮球为引领的项目产业蓬勃发展。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宿州市体育产业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定挑战,全市体育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发展水平不高、质量不优,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产业距离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还有明显差距。因此,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谋划和科学部署,强化贯彻落实,保持战略定力,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开创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市全面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宿州市委、市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赋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体育产业发展正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阶段叠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有利于发挥宿州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抢占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劲需求拉动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项重大战略叠加发力,有利于我市发挥省际交汇区位优势和承东启西战略地位,顶格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开拓高质量合作共赢新局面。

长三角一体化与承接转移叠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体育产业区域合作更加紧密、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持续释放红利,宿州体育产业高质量、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将在新一轮区域体育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

新型城镇化与消费需求升级叠加。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532.4万人,15-59岁人口为310.5万人,占58.3%。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拉动内需的巨大动能,居民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升级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有利于激发体育消费能力,形成强大体育市场,驱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二、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围绕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条主线,健全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引导扩大体育消费,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提供健康保障和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激发体育产业创新创造活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以数字化赋能体育产业发展和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便捷度。

坚持改革带动。推进放管服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推进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支持各类体育市场主体在宿州发展壮大。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坚持全局谋划,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聚焦发展,加强政策有效供给,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强化大局意识,全面助力体育强市建设,深度服务区域重大战略,统筹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富有宿州特色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体育产业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2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争取培育一批独角兽”“隐形冠军”“瞪羚”“专精特新型体育企业,推动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培育省内外一流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自主品牌,打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皖字样板”“宿州模式”,形成一批拥有较强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产业基础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2%人均体育消费金额达到2000元。

1   十四五时期全市体育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单位

2025

1.体育产业总规模

亿元

120

预期性

2.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

预期性

3.人均体育消费金额

2000

预期性

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6

预期性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42

预期性

6.省级及以上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

5

预期性

7.中汽摩联授牌汽车自驾运动营地

1-2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构筑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新支柱、新特色、新优势。针对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重点培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产业链,推动体育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壮大体育制造产业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体育制造业竞争优势。积极承接优势产业,实施一批体育产业链关键环节重大工程项目。

深化产业融合。推动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体育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智慧体育,加快体育智慧项目建设与运营,打造多种服务业态融合互通的新兴产业链、新模式。深化体育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融合,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生、传媒等产业跨链融合,形成高质量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

完善空间布局。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促进要素高效集聚,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圈一带三区体育产业新格局。打造埇桥区体育产业圈,充分发挥埇桥区主体功能叠加优势,大力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用品、智慧体育等业态。打造砀山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带,推进以马产业为主导的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国际马术耐力赛、梨花节环江淮黄河故道自行车赛、梨园国际马拉松赛、砀山武术赛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促进与文化、旅游、养生、食品等产业联动。打造灵璧足球运动产业集聚区,依托省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建设,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精英青训、足球场地等优势,持续开展多层次足球赛事活动,培育足球特色小镇,带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培育泗县用品制造产业集聚区,依托棋牌球类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加快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发展,推动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萧县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依托森林、山水等资源,加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发展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康体养生休闲等体育旅游业态,促进文化和民俗体育深度融合。

加强载体建设。鼓励建设和培育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综合体项目,引导和支持体育场地设施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综合开发,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稳步推进建设一批科学规划、特色突出、产业集聚、健康发展的体育特色小镇;推动形成一批运转良好、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1   体育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依托体育特色资源、场馆设施、产业基础等,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服务综合体,促进体育产业项目落地、功能集聚、能级提升。重点推进建设宿州银河体育商业综合体、启慧教育体育综合体、山地赛车和小型冰雪娱乐综合体、葛花滩拓展基地等。推进砀山马术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培育灵璧足球等特色小镇。到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及以上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5个,新增中汽摩联授牌汽车自驾运动营地1-2个。

(二)培育市场主体

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宿州盈德服装等龙头骨干体育企业增强研发和制造能力,做优做强自主创新品牌。培育宿州鸿正服装服饰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体育企业,加快发展成为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体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成立合资企业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要素,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加强招引龙头体育企业,加快落地见效。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或挂牌。

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安徽好派文化体育用品等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发展,培育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中小微体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省百企领军”“千企竞发等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和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小巨人培育扶持计划,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招引一批创新型平台、领军体育企业。

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建立以体育产业协会为枢纽、项目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产业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网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化组织管理改革创新,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参与度。发展壮大项目体育协会组织,提升项目体育协会的赛事活动服务供给专业化水平。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将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承担。到2025年,培育骨干体育产业类社会组织超过10

专栏2   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壮大工程

围绕体育产业重点行业和领域,实施市场主体壮大工程,重点加大装备制造、场馆运营、项目开发等领域的市场主体培育和引进力度。到2025年全市培育骨干体育企业超过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10家,在每个细分行业领域至少组建1个市级商会、协会或产业联盟。

三)丰富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和合理利用,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现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建设多层次多样化健身休闲设施利用旧厂房、仓库、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建为健身休闲设施。逐步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运动船艇码头等健身休闲设施,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健身设施网络。加快银河一路、城南公园智慧足球场和笼式足球场建设。加强场地设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对现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信息化改造。

扩大项目产品供给。加快发展足球、篮球等普及程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球类项目,稳步发展赛车、冰雪等消费引领性强的运动项目。重点发展足球产业,丰富足球赛事产品供给,推进智慧足球发展,引导足球运动休闲消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足球运动产业集聚地;推进西山国际赛车场项目、桃花谷冰雪运动项目基地建设,促进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砀山武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专栏3   体育项目产业培育工程

以项目产业为引领,重点培育集赛事、培训、展览等为一体的项目产业链。以西山国际赛车场项目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类赛车培训项目、赛车驾驶体验、赛车休闲娱乐、民用车改装、顶级赛事举办等活动;推进桃花谷冰雪运动项目建设,开发适合大众娱乐、教体教学的冰雪运动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设立季节性、临时性冰雪场地,支持采取新工艺建设旱雪场、旱冰场、仿真冰场、可拆装冰场等替代性冬季运动场地

推动互联网+供给。围绕智能赛事、健身指导、技能培训、服务咨询、传媒信息等领域,深化与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和产品,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优质便捷高效供给。支持线上体育平台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四)促进体育消费

构筑消费新场景。统筹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规划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智能制造利用,推动形成一批体育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撑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打造赛事活动、健身指导、场馆服务、技能培训等融通互联的体育消费新业态,促进体育消费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全场景联动,构筑宿州人民美好数字体育生活新图景。适时开展数字化体育场景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引领智慧体育消费。

培育消费新空间。支持宿州体育中心等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引导和推动全市智慧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与繁荣。鼓励健身休闲、技能培训等体育消费项目融入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景区、园区。优化社区便民体育服务设施,推进建设集体育、文化、卫健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育服务中心。鼓励引进体育用品和健身娱乐旗舰店、体验店落户宿州。

创新消费新体验。探索多元化体育消费宿州模式,丰富节假日、休息日和夜间体育消费活动,以优质规范的专业服务激发广大市民体育消费热情,持续优化体育消费体验,不断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传媒介入深度和广度,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体育观赏性、消费参与度,促进消费者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互动交流,推行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提升消费体验,增强消费粘性。建立健全体育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与规范,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五)优化发展环境

做实双招双引。全面贯彻宿州市双招双引部署要求,强化体育产业招商引资政策保障、要素保障、服务保障,推进宿州GALAXY银河体育商业复合体、宿州启慧教育体育城等项目实施,促进智慧体育等项目落地,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示范效应。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继续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品牌效益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引导资本更多投向载体平台建设与运营管理、高端智能制造等体育产业领域。创新和丰富招商引资模式与路径,积极对接知名头部企业,深入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完善招才引智政策,支持各类人才来宿州创新创业,引进和培养一批体育经营管理、高端制造、科技研发、服务贸易、运动项目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鼓励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投身体育产业。

强化平台建设。依托阿里体育等优势,加快运动银行、智慧体育等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协同创新、技术研发等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包容力、承载力、影响力的高能级平台,支撑全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健全体育产业信息与交流平台、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政务发布平台,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积极组织我市优质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平台,做好品牌产品推介和商务对接。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依法经营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全市各级体育行政执法水平,切实维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鼓励体育行业协会等专业力量参与监管,加强行业自律。

四、重点领域

体育竞赛表演业

建立赛事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赛事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促进赛事社会化、市场化运营,激发赛事活力,提升赛事影响力。稳步引进国际国内单项精品赛事,适时承办安徽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活动,重点打造宿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品牌赛事,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培育智慧足球、笼式足球等自主品牌赛事。支持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等项目举办联赛,鼓励社会力量创建职业体育俱乐部。引进国内外一流体育中介机构,全面提升体育赛事运作专业化水平。到2025年,打造1-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专栏4   体育竞赛表演业重点项目

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慧足球赛事知名城市和足球赛事集聚区,培育智慧足球、笼式足球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打造宿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宿州国际网球公开赛、安徽成人笼式足球争霸赛、砀山国际马术耐力赛等一批精品赛事,继续打造砀山环江淮黄河故道自行车赛、砀山梨园国际马拉松赛、灵檗国际马拉松赛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持续推进泗县龙舟赛、砀山武术赛等一批传统体育文化赛事活动。申请承办安徽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探索开发长三角地区体育赛事活动,筹办长三角城市定向越野挑战赛、城市笼式足球邀请赛、体育产业休闲季;积极对接国家体育组织,申办高水平赛事活动

(二)体育健身休闲业

推进健身休闲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增加优质服务产品供给。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合理布局,逐步完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支持山地户外、水上、垂钓、冰雪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健身休闲项目持续发展。鼓励和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研发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新产品,推动健身休闲业智慧化、生活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和引导丰大国际城等运动健身综合体创新营销模式,打造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促进健身休闲与商业协同配套,增强消费粘性,实现良性持续发展。

(三)体育场馆服务业

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场馆建设与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服务利用相结合,不断增强场馆服务业发展活力和动力,全面提升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支持与社会力量组建公司或委托第三方企业等方式运营场馆,培育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优势,加快智慧体育项目建设,创新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培育场馆服务品牌。支持体育场馆以体为主、综合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场馆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和低收费开放,充分发挥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赛事承办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规范体育场馆公共安全服务供给,完善体育场馆安保等级评价制度。

专栏5   体育场馆服务业重点项目

推动体育场馆服务业优化升级,支持宿州体育中心、宿州国际网球中心埇桥区全民健身中心、灵璧县体育中心、砀山县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创新发展,促进赛事活动、康体休闲、培训教育、商贸会展、文化演艺等多元业态融合,提升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运营水平。培育冠深等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支持创建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利用商业用房、仓储用房、工业厂房转型改造为体育场馆

(四)体育培训业

加强体育培训行业标准化建设和规范管理,优化培训市场环境,引导培训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提升体育培训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体育培训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开发数字培训新产品发展培训新模式,推动体育培训服务线上线下互补互促、融合协同。深化体教融合,加强青少年体育培训,充分满足广大青少年体育需要,适当引进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学校与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高水平构建多层级、一体化培训体系。

专栏6   体育培训业重点项目

建设宿州职业体育学院,面向服务体育行业发展,围绕职业体育人才培养培训,突出办学特色、注重教育质量,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以足球项目为突破点,推进省级笼式足球培训基地和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促进省、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与提升,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营项目建设。以足球、篮球、游泳、网球、羽毛球等大众化项目为重点,发展壮大宿州体育培训产业

(五)体育制造业

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体育器材、运动装备等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鼓励企业与知名体育企业、研发机构合资合作,提升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进军新型体育器材装备、智能可穿戴运动设备等高端制造领域。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确立制造业差异化定位,推动制造业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制造业基地。加强制造业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品牌。

专栏7   体育制造业重点项目

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重点培育埇桥区盈德服装探拓户外、鸿正服装服饰和砀山县鲁冰花服饰、灵璧县天玥科技、泗县好派文化体育用品等一批体育用品生产企业。2025年,全市重点引进和培育5家体育制造企业,培育2-3个各具特色、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基地,打造3-5个具有较大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育用品品牌。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建立健全市、县政府体育产业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完善指挥调度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和制度保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规划实施的衔接与协同,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加强资金支持

推动增设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完善体育强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发挥市教育体育投资公司作用,增强融资能力,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体育企业纳入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增加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直接融资。加快放开体育产业民间投资领域,创新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完善政策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全省和本市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已有税费政策,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条件的体育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小微企业财税优惠等政策;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经认定取得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按规定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鼓励通过谈判协商、参与市场化交易等方式,确定体育场馆及健身休闲设施使用水电气热的价格。进一步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政策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聚力。

强化工作基础

推进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汇聚政产学研金等领域高层次人才,成立体育产业研究院,加强与长三角高端智库合作交流,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加强统计监测,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包括体育消费调查、重点领域追踪、数据定期发布的体育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对相关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升统计水平。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专栏8   加强体育产业智库建设

建立宿州体育产业研究院,根据研究院建设与发展方向,设立专家委员会,由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作为研究院确立研究方向、开展重大项目研究的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对研究院的研究规划及方案提出建议和咨询,参与宿州体育产业重点研究领域的选题论证、体育产业项目的评审和把关,聚焦和把控宿州体育产业发展方向。

推进督查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本规划涉及本地、本部门的主要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年度计划要合理设置年度目标、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强化部门联动,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评估考核机制,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有力有效推进,高质量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