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宿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12-05 10:02 来源:宿州市教体局 字号: 阅读:

市教体〔2022117

 

各县区教体(育)局,市直各学校:

经市委教育工委同意,现将《宿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宿州市教育体育局    

20221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宿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宿州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市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据《安徽教育现代化2035》《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宿州教育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宿州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43所,在校生113.07万人,专任教师5.99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85%,义务教育巩固率98.7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9%,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0.5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1.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进一步提高,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四县一区均提前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显著增强,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和功能不断调整优化,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2所、技师学院1所、中职学校16所,初步形成一本多专、中高职衔接、覆盖城乡、职成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宿州逸夫师范学校、宿州工业学校新校区和宿州中原航空中专学校建成使用。全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稳步提升。市政府印发《优质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建立优质学科专业和特色高等教育,引进一批高层次紧缺人才。

2.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明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出台《宿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完善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形式,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42018年,全市投入全面改薄资金17.51亿元,实施项目学校1425所,改造校舍和运动场地面积306.82万平方米2019-2020年,投入义务教育阶段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资金6.45亿元,实施项目学校236所,建设面积56.83万平方米。2016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96所,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项目学校65所。教育信息化进程持续加快,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建有率、校园网络畅通率达到100%,接入带宽均在200M以上,班级多媒体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全市农村教学点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全覆盖,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和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及时补足配齐教师,2016年以来,招聘教师5432名、特岗教师4354名,实施定向协议培养乡村教师2903名。教师学历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普高、职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全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健全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现乡镇教师工作补贴全覆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分层教师培训体系,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化水平。

    5.教育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逐年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统筹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进学校章程建设、依章程自主办学,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专栏1  十三五时期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情况

指标

2015

2020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21.68

84.84

 

23.61

92.85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义务教育毛入学率(%

义务教育巩固率(%

 

58.53

95

63.00

 

74.23

100.00

98.76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16.61

10.72

5.44

91.56

 

15.07

8.80

6.27

93.90

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总数(万人)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4.74

100.0

99.90

100.0

53.04

 

5.99

100.0

100.0

99.98

60.85

人力资源开发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8

 

10.5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宿州作为对接长三角、中原城市群的前沿阵地,正处于全面开启现代化美好宿州建设的重要窗口期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作为重要基础民生保障、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教育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努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发挥和内需潜力的挖掘更加需要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充分发挥宿州市的区位交通、市场、人力、生态环境的优势,将宿州融入进新发展格局中。教育事业发展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教育的重大民生保障作用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区域合作给教育带来新机遇。宿州市位于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多种国家级战略的叠加处。十四五时期,宿州市将迎来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新局势,宿州教育事业发展应当充分抓住政策红利,结合宿州实际,打造长三角教育新高地,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

——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新期盼。随着宿州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对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构建满足从幼儿到老年人等所有群体的优质教育服务体系,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新的挑战。

——教育教学变革面临新浪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动力是技术的迭代升级和生产力的加速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叠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对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发展,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平台等教育数字化的运用将更加普遍。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更高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是: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亟需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仍然不足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仍有较大差距;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亟待增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教育功利化倾向仍然存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教育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改革创新、补齐短板,全面开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的新征程。

二、十四五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与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和全国百强市美好愿景相适应的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加强教育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基层党建质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性、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确保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资源配置优先满足三个优先落实到位。

坚持系统观念。坚定不移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实现教育事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服务区域战略。积极对接城市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和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技成果等转化机制,推动教育与宿州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三)总体目标

2025年,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发展综合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美好宿州建设能力显著增强,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互相融合,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实施、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高水平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保教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和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城镇学校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医教结合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普及程度显著提高,使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的三全两高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成效更加明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督导职能有效发挥,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发展得到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专栏2  宿州市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5

教育普及融通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5%以上

99%以上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度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乡村、城镇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覆盖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比例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00%

40%

师资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中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90%

60%

教育贡献度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十四五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有活力的教育,不断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思想引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构建完善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推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统筹开展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和高度融合。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大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配备力度。

2.构建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宿州模式实施价值观引领未来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等为教育途径,系统构建以价值观教育为载体的德育机制,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提升中小学公民道德素养,提升中小学德育品牌示范与影响力。

3.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教育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12项运技能,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市、县、校三级体育竞赛和选拔性竞赛体系,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建设。落实学校美育课程的刚性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将评价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制定实施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4.深化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强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配齐配强学校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开足开齐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健全学校心理危机识别、预警、干预与转介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联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市、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分批分期建设市、县、校三级心理热线服务系统。推进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青少年儿童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落地见效,确保近视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5.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聚焦劳动教育重要育人功能,落实国家各学段劳动教育大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与育人方式,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培养,提高学校劳动教育质量。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加强条件保障、专业支持和督导评估。

6.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加强学校与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协同育人,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实施、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工作内容,依法落实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制度,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教职工业务培训内容。健全家委会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咨询、管理等工作的积极作用。

专栏3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德育铸魂行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德育管理人员、校外辅导员、法治副校长等学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实施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评选表彰一批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能手”“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年度十佳班主任。建立德育铸魂功勋人物评选表彰制度。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科研机制,加入安徽省大中小学德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开发丰富德育互联网+课程资源。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宿州市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发挥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作用。

智育提质行动。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配齐配强各学科教研员。开展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员、教研先进单位评选,举办各学段各学科优质课大赛,遴选一批教坛新星。规范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日常考试的监管力度。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

体教融合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积极争创全国新型足球学校。在中小学校设立专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持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美育熏陶行动。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融合校内外美育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推广惠及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常态化全员展演机制。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遴选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

劳动促进行动。在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在其他学科课程、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优化形成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建设校内劳动实践体系,鼓励中小学相互协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构建涵盖考察研习、操作训练、项目实践、榜样激励的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图谱,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推动建立家校劳动共育关系。将每年5月第2周设为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新时代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

(二)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多渠道持续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完善县(区)普惠性幼儿园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园。优化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办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通过名园集团化、名园办分园、托管园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薄弱幼儿园,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严格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使用,确保办成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严格按标准配齐配足幼儿园教职工,逐年提高事业编制教师占比。落实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其他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创建工作。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制度,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满足城镇学生入学需求。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面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落实一校一策整改,按期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任务。严格落实中央双减工作要求,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3.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普及攻坚,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初步形成课程体系完善、办学特色鲜明的普通高中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加强县中建设,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大班额治理成果,切实消除大规模学校。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高中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全面推行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学生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学会规划、学会选择。支持和鼓励高中积极探索强基、特长、特色等多元自主招生模式录取路径,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4.推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全面实施第二轮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完善学前到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使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推进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和送教上门服务标准。加强普特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市、县、校三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压实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积极为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充实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合理配置巡回指导老师及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师,不断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到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融合教育资源覆盖率超过95%,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机会明显增加。

(三)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及职普融通,总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深化职业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全面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培养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2.推动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教集团与联盟。培育和认定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校企在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1+X证书制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共建、科技研发等多方面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由政府、行业组织、企业、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独建合建的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完善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形成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与产业相匹配的专业(群)建设。

3.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以中职双高计划为抓手,加快推进我市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建好办强做特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完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机制,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加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

(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1.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大力开展智慧社区教育建设,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学习教育平台,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终身教育公共服务。推进市民终身学习积分体系建设,实现不同类型教育成果的互相认证和转换,激发市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2.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引导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建设一支专职社区教育人才队伍。推进社区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打造一批精品课程,不断丰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统筹构建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发挥市级老年大学的引领辐射作用,培育多元举办主体,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体系和服务网络全覆盖。支持市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宿州老年开放大学,开展老年远程教育。加强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引进、开发一批通用课程、特色课程。

3.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落实差别化政策体系,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全面实施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师生的同等权利。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范有序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

4.加快发展教育服务新业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创新教育服务形式,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对信息时代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研究,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等,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

(五)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发挥中高职一体化龙头作用,办好以宿州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皖北职业卫生学院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引进创办一批高水平大学学科,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宿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优化高等教育规模、类型、层次和空间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专栏4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工程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54个以上。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动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全市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达到40%。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教学设施约60万平方米。

城镇普通高中扩容建设工程。推动普通高中普及攻坚,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10所以上。到2025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4%以上。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工程。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面向先进制造业等紧缺技术技能人才领域,建设2-5个左右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1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建成1个左右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建设2所技能型高水平中职学校。深化产业学院建设,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紧密对接产业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推动宿州学院创建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支持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宿州航空职业学院、宿州技师学院创建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支持宿州电大转型为宿州开放大学。

教育终身化推进工程。落实国家学分银行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程、职业课程。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完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完善学分累积和转换机制,建立终身学习成果档案。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举办不同类型的老年教育机构。

(六)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供给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夯实教育发展基础能力,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深化关键领域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

1.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教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师德师风教育基地。选树先进典型,弘扬教育正能量,传播教育好声音,积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培训队伍。构建线上与线下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互补的培训模式,形成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新常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实施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程,建设三名工作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教师校长。

3)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有序推进中小学教师管理三权统一改革。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自主聘任兼职教师。

4)加快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推动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岗位统筹管理和动态调控机制,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5)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优先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并向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职业院校通过承担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纳入绩效工资分配。

2.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

1)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全面推进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应用,实现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标准,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实现设备设施配备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和使用常态化,建立完善规范的市、县、校装备治理工作体系与机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深度参与、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推进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加快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等智能学习空间建设。鼓励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2)大力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形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建好市、县、校三级智慧教育平台,形成与国家、省智慧教育平台联动贯通的五级平台体系。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学习教育平台,精准推送定制化教育服务。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提升教育考试招生信息化建设水平。

3)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服务的典型路径,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迈向创新发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治理,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

4)推进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依托国家、省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结合我市实际补充完善有关教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市县校三级教育数据互通共享,提升管理服务平台支撑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水平。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省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

 

专栏5  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教师荣誉体系,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及结果运用。落实公费定向培养教师计划、特岗计划、师范类专业一本批次招生。实施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开展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建立各级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自主聘任兼职教师。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与长三角教育资源平台对接,基本建成能够满足市、县、校三级需求的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应用协同的市级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健全以法律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体系健全教育法律实施和行政执法监管机制,规范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加大对教育法律执行监督检查力度。健全学校办学的法规支持体系,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切实提高基层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2.构建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将治校办学重点放到立德树人上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大幅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列出清单、逐一清理,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3.稳妥推进招生考试综合改革稳妥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完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入学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规范基础教育招生管理,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公民同招工作。改革完善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和学生发展指导,全面使用新教材,严格落实新课标,促进三新协同,确保改革平稳实施。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4.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依法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权力事项,进一步精简评审评估评价和检查事项。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5.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健全章程执行、监督机制,引导学校切实依章程自主规范办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制度,保证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全面推行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宣传,深化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

6.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和对学校的督导,改进教育评估监测和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完善并加强督导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和问责等制度。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配齐配强各级督学,创新督学聘用方式,提高督学专业化水平。加强教育督导法治建设,落实教育督导条件保障,加快构建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加强教育督导研究。

7.建立健全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教育领域安全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制度,完善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加强校园安全整顿,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推进落实校园安防建设,推动全市校园安全工作全面升级。加快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学校安全动态监测、数据汇集,涉校风险智能感知、动态预警、及时响应、快速处理。提高意识形态、校园安全稳定、招生考试、科技创新、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水平。

8.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发展支持,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9.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加强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健全涉教网络舆情快速研判、快速处置与快速报告工作机制。成立宿州市教育融媒体中心,打造适应融媒体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教育宣传通联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内外联动的教育宣传工作机制,构建宣传+智库+服务+引导教育宣传工作模式,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专栏6  教育评价改革工程

全面实行教育领域权责清单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考试招生评价改革,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健全社会治理评价,完善社会多元参与教育决策、监测、评价和监督的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评价,发挥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探索建立长三角教育评价一体化指标体系与工作机制。

(八)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1.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发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完善县区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乡村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根据乡村振兴规划,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规划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健全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机制,实施城市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提质,推动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向乡村初中倾斜。加快乡村振兴紧缺人才培养,推进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大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2.推动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加快宿州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强与杭州对接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互设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推进两市职业教育院校合作交流,支持互设就业见习基地或实训基地。加强教育深度合作。推动优质学校资源合作共享,每年选派名校长、园长、教师赴帮扶城市交流培训。深化人力资源合作,建立常态化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招生。强化专业人才培训合作,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等共建,共同培养实用性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职称、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推进就业创业合作,联合举办高校毕业生择业招聘会,相互开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和实训基地。

3.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加强民族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继续做好教育系统援藏援疆人员选派,保障援藏援疆人员待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市、县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推动建立和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理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大力实施高质量教育体系党建领航攻坚行动,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链条,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经费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完善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机制,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推动教育经费支出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从硬件设施建设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转移。健全教育经费使用和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加强教育领域督导与评估深化督导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教育督导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问责机制改革,探索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于一体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构建完善多维度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审计督查。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开展重点工作督查绩效评价,将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情况作为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