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技能人才要有“破圈”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树牢“破圈”思维,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让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竞相涌现,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技能人才基石。
打破“观念圈”,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长久以来,社会上对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关键要素。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需打破片面的人才观,改变“重‘白领’轻‘蓝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职业理念和“重学历轻技能”“考不上好大学才读技校”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能工巧匠也是人才”的价值观念,营造尊重工匠精神、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瞄准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深入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打通职业教育升学、就业通道,促进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与院校间的双向流动,实现“一手连着学历、一手直通就业”,提高技能岗位对青年和学生的吸引力。
跳出“局限圈”,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近几年来,“90后快递小哥获评杭州高层次人才,可享受100万元购房补贴”“外卖骑手也可评职称”等新闻层出不穷,向广大普通劳动者释放了“只要努力奋斗,任何行业都能成才”的鲜明信号。这些喜人的变化提醒我们,人才评价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跳出“四唯”的选人用人“局限圈”,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正逢其时、十分必要。要建立和完善全链条、多维度、多方位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分类导向,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贡献导向,促进“以实绩论英雄”;坚持自主导向,确保“谁使用、谁评价”;坚持发展导向,既看“显能”也看“潜能”,既看“当下”也看“未来”,真正为技能人才“画准像”“画全像”,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提升“环境圈”,引领技能成才时代风尚。环境造就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要想充分释放人才活力,还需不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大环境,让技能人才有“里子”更有“面子”。要提高政治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科学技术奖等表彰中的评选力度,让技能人才政治上有荣誉;提高经济待遇,鼓励各地将技能人才纳入政策享受范围,引导企业建立基于技能等级、业绩贡献的薪资分配制度,用好技术入股等手段,让技能人才经济上得实惠;提高社会待遇,完善服务配套机制,在子女就学、医疗保障、住房等“关键小事”上给予倾斜,加大优秀技能人才宣传力度,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技能人才在社会上受礼遇。